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感恩于心 回报于行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05版)
    南京大学校友钱东奇在母校设立人工智能与量子物理基金。资料照片

        【校友捐赠热:从热捐到用好】

     

        翻开南京大学校友捐赠名录,一笔笔校友的捐赠记录展现在眼前:2007年12月,1982届校友杜厦捐资3000万元,为母校建设了江苏省藏书量最大的智能化信息图书馆;2015年5月,2008届校友郑钢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用于支持母校的事业发展及教学楼维护;2017年5月,1987届校友钱东奇捐资1000万元设立人工智能与量子物理基金,支持母校专项交叉学科研究……

     

        自2006年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校友捐资累计已有6亿多元,校友捐赠蔚然成风。

     

    将爱心传递下去

     

        2008年,香港企业家方铿在南京大学设立助学金,要求受助者必须具有感恩精神,愿意毕业后以捐赠的形式返还所获的奖助学金,用于支持今后需要资助的学生。

     

        “我必须带头履行承诺,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作为首批“方铿奖助学金”受益者,也是首位将这笔奖助学金提前全额捐回母校的学生,2008届校友赵军红告诉记者:“选择这个需要‘偿还’的奖助学金,一是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二是觉得这样的循环很有意义,在帮助学弟学妹成长成才的同时,做到慈善精神的传承。”

     

        正对着南京大学汉口路大门的南京大学主教学楼,始建于1964年。如今,教学楼外墙上挂上了“郑钢楼”三个银色的字。

     

        作为2008届校友中的佼佼者,刚过而立之年的郑钢已经身家过亿。从2014年第一笔百万元捐款到2015年的千万元捐款,这位年轻校友已经向学校陆续捐赠3000多万元,用于学校教学楼日常维护与设备更新,支持优秀学子完成学业等。谈及捐赠缘由,郑钢坦言,在学校读书时,他靠学校奖助学金支撑学业,学校在自己的成功之路上给予了太多帮助,这份恩情让他铭记于心。

     

    感恩之行现燎原之势

     

        在南京大学的捐赠记录中,从2006年至今,累计接受捐赠金额近20亿元,其中近三分之一的捐赠来自于校友。近三年来,南京大学接受校友个人或企业捐赠项目数共97项,协议捐赠金额约2.6亿元。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校友们的无私捐赠,我们也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校友的慈善意识与捐赠意愿。”南京大学发展委员会主任张晓东告诉记者,每年年底,学校都会开展“感恩与责任”主题活动,“懂得感恩、乐于回报、胸怀天下、勇担责任,这正是今天的大学生最为需要的品质”。

     

        “如今,学子们心中感恩反哺的‘种子’都已生长为‘参天大树’,捐赠回馈母校已成燎原之势。”张晓东介绍,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们踊跃捐赠。开设了“南京大学·微捐赠”平台,平台上的捐赠数额不断增加。因为感谢师恩,王文校友以恩师的名义设立了“黄成凤奖学金”。

     

        “校友捐赠是对一所大学立德树人教育、教育教学水平和校友工作成效的重要检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教育教学水平高、立德树人能力强的大学才可能培养出更多对母校感情深的校友,毕业生校友回馈母校的能力、动力和意愿才会越强,主动的、自发的校友捐赠率、校友捐赠额才会更高。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