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学人小传

    作者: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4日 16版)
    资料图片

        夏鼐,字作铭,1910年2月7日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经营丝绸业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上海光华附中刊物上发表与吕思勉教授商榷的文章,对“茹毛”指“食鸟兽之毛”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后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插班,师从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名师,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始在史学领域崭露头角。1934年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考取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名额,在傅斯年、李济两位权威的指导下进行业务准备,并以实习生身份前往安阳殷墟,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代王陵区发掘,走上以田野考古为终身事业的治学之路。

     

        1935年夏,夏鼐经有关方面同意,改赴英国留学,参与惠勒(M.Wheeler)教授主持的梅登堡(Maiden Casrle)山城遗址发掘,经受田野考古科班训练。又曾在去埃及、巴勒斯坦发掘后,谒见埃及考古学泰斗彼特利(W.F.Petrie)爵士,得到这位大师的直接教诲。夏鼐主攻埃及考古学,师从埃及学权威伽丁内尔(A.H.Gardiner)教授,学习古埃及象形文字;在格兰维尔(S.Glanville)教授指导下,对古代埃及的各种串饰进行系统的类型学研究,成为中国第一位埃及考古学家,1946年他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学位论文《古代埃及的串饰》,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近年已正式出版(中译本不久也将出版)。1941年初,夏鼐回到抗日烽火中的祖国后方,先后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1944年~1945年,与北京大学向达教授共同率领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前往甘肃敦煌和河西走廊进行艰苦的考察,取得中国史前考古和汉唐考古方面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1947年晋升研究员,并曾受托代理史语所所长职务,由此奠定其在历史考古学界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夏鼐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考古所名誉所长,中国考古学会首任理事长等职,领导国家考古研究中心机构三十余年,致力于考古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实事求是优良学风的形成,考古研究规划的制定和田野考古水平的提高,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和多种学科研究的协作,以及与外国考古学界的交流,极大地推进中国考古学全面的健康发展。

     

        由于夏鼐杰出的学术成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他早在1955年即以中国田野考古权威的身份,荣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4年起,先后被英国学术院、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美国全国科学院等六个外国国家学术机构授予通讯院士(或外籍院士),成为我国学术界接受外国荣誉学术称号最多的学者之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