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1日 星期日

    浓墨重彩画京味儿

    作者:刘龙庭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1日 09版)
    凑热闹(中国画)马海方
    胡同口儿(中国画)马海方

        【美术地图】

     

        马海方以北京民俗风情为题材的没骨法重彩写意人物画,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出现了一大批京味儿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异常火爆。而在绘画方面,马海方的京味儿国画也与之相映成趣。

     

        在中央美术学院求学期间,马海方曾受卢沉、周思聪、姚有多、梁长林等画家指教,在素描、速写和人物造型方面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之后,在从事编辑和设计工作之余,马海方先后画过连环画、插图,也练过一阵子花鸟、山水,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才把主攻方向集中到了北京民俗风情人物画创作方面。

     

        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的一些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笔墨功夫和速写基础,描绘这方面的题材就颇为得心应手。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马海方逐渐将日常所见的现实题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题材,这使得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见闻,增加历史知识,马海方一有机会就向有这方面阅历的老先生求教,同时也搜集关于老北京、老天桥和方言俗语的图书作为参考资料。许多历史的、现实的、眼见的、耳闻的、想象的生活场景与情节逐渐在他的脑海中活跃起来。

     

        马海方长年坚持画速写,街头巷尾、车站公园、集市上、马路边都是他写生人物和场景的场所。有时马海方还对着电视播放的足球、赛马、歌舞等节目进行人物动态的写生训练。但是,从中国画特别是写意人物画的创作来看,画家更得力于默写,在渗化力很强的生宣纸上作画,来不得半点犹豫和迟疑,马海方所采用的没骨画法更是如此。用饱满的彩墨一笔下去,人物的头面手指、胳膊、腿的形态、动势、质感都在其中,然后用墨线稍加勾勒,以强化人物形象、表情和结构;衣服与背景更是阔笔纵横挥洒,这尤其需要极其熟练的功力。在日常生活中,马海方除了画画没有其他什么爱好,常常是一个人作画到深夜,勤勤恳恳而乐在其中。他说过,几天不画就会感到手生,用行话说叫“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在画史上,有许多优秀作品用水墨写意的方法画成。但是,也有一些文人画家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排斥民间画家,往往把重彩与“俗气”“匠气”相关联。受画论所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王维《山水诀》)的影响。但马海方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到要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仅仅用以水墨为主的传统画法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表现热闹的集市庙会、节日的喜庆欢乐和民间婚丧嫁娶的场景等等,如果没有鲜艳的色彩,就缺少那种特有的气氛与活力,甚至还有脱不开前人画法的陈旧感。因此他通过反复地实践、不断地摸索,大胆将水墨与重彩相结合,在人物的动态和形态方面进行提炼与夸张,重点刻画人物面部表情和手、足的结构。衣饰则用石青、石绿、朱砂、大红阔笔重彩,渐次形成色足墨饱、艳而不俗、色墨结合的风格特征。

     

        在表现北京民俗风情方面,近代画家陈师曾在民国初年就创作过30余幅《北京风俗图》,现藏于中国美术馆。马海方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人物的造型和题材以及绘画的技法方面,其作品都是很值得欣赏与玩味的。

     

        (作者:刘龙庭,系美术史论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