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让非遗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

    作者:沙垚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0日 07版)

        【光明时评】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纪念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在色彩纷呈的活动中,有两个误区值得警惕。

     

        第一,过度地追求原真性。“原真性”这个概念来自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后被引入非遗界。虽然原真性要求的文化不脱离土壤,就地保护等,对非遗的活态传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一种景观的方式呈现,用“原真性”的名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化”,进而将其从生存的文化环境和农村的真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当前这种过度追求原真性的非遗保护模式越来越偏离非遗的本来面目,也严重违背了今年年初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十二条“融入生产生活”的原则。

     

        第二,过度地追求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引起重视,在于它骨子里对盲目现代化的反思。但一些地方的非遗本身却走上了一条产业化之路。我们应当意识到产业化并不是非遗唯一的出路,因为非遗还承担着其他功能,比如2005年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如果连“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都完全产业化了,这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结近年来的非遗发展,如何避免上述两种困境?笔者认为,非遗的主体必须是人民。技艺是人民的技艺,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节庆是人民的节庆。

     

        如何落实,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到文化馆。它不仅仅是非遗的申报、管理和服务机构,更重是群众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文化馆应该把优秀的非遗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以丰富而生动的形式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文化馆是这样做的。比如浙江缙云县,文化馆用婺剧创作广场舞,用婺剧宣传“五水治理”,弘扬诚信友善和孝敬老人的价值观,并让村民自己上台表演这些节目,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在这个纪念非遗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向基层的、一线的文艺工作者致敬。

     

        (作者:沙垚)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