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学会文明观赏

    作者:朱昌俊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02版)

        【文化评析】  

     

        目前,全国各地各大艺术院校都在举行毕业展。据媒体报道,多所艺术院校出现作品被损坏甚至被盗的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学生作品被损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被家长和孩子拆解,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被观众涂鸦,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展作品被损坏……6月2日,四川美术学院一年一度的毕业大展《开放的六月》正式对外开放,开展第二天迎来周末,数万市民观展,出现多起不文明观展行为,导致作品被损坏甚至丢失。

     

        美术学院的学生将毕业展向社会开放,这本来是一个难得的多赢之举。对于观赏者而言,既可以免费欣赏到毕业生们的最新作品,也能近距离地感受校园文化;对于毕业生来说,自己的作品被公众喜爱、欣赏,或是善意地批评,都是一种不错的创作历练。但这类原本用来传递美的美术展,却被破坏作品、顺手牵羊等不文明现象负累,着实让人遗憾。

     

        这类现象,很容易让人将之与游客在景区乱涂乱画的不文明行为联系起来。在根本上,两者属于同一性质。相对来说,毕业生们的美术展,更容易成为种种不文明行为的重灾区,从不遵守观赏秩序,到乱触摸,甚至是“偷盗”,不文明行为往往表现得更为肆无忌惮。个中原因不难揣摩,在公共性的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由于解说、保安、志愿者等组织管理相对更完善,多数人迫于外在的秩序感,一般都会刻意压制内心的“不文明”冲动,变得“文明”起来;但到了高校毕业展这样的场合,不再有足够规范的外部约束,甚至打心眼里就认为这类毕业展的“层级”不高,于是便自然放松了“不文明”行为的防线,变得随心所欲起来。

     

        然而,参展的外部环境或许不一样,但文明的标准却是一致的。只因为参观的对象和环境不同,就不拿文明当回事,显然是对参展本意的背离。参加各类艺术展,不只是一种艺术意义上接受美的熏陶,也包括对于文明参展、观赏文明的习得与训练。人们很难相信,一个连基本的观赏文明都不遵守的观赏者,又如何能够真正领悟到艺术的魅力?人的观赏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与艺术作品所传递的“美”融为一体的。破坏展品,不仅是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也破坏了整个艺术展的气氛,传递出不和谐的音符。

     

        当下社会文化资源的供给日益丰富,各种文艺展会越来越多,进博物馆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参加展览已变成不少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文明观赏也就成为现代人公共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理说,通过参展、旅游等公共训练,大多数人都应该具备文明观赏的素养。可就现实来看,我们还并未培育出应有的观赏文明。这种软实力上的欠缺,其实不利于文化资源的社会供给和艺术创作的热情。就以高校为例,开放性的毕业美术展频繁遭遇破坏、丢失,无异于给毕业生和校方浇了一盆冷水,很有可能使得部分学校不得不放弃开放办展的做法。

     

        古人就有“赏花以破怒”“着书以释怒”的传统。在现代,观赏文物也好,欣赏画展也罢,也该让人破除心中的不文明冲动,让观赏过程成为一种文明素养习得和培育的过程。对于一名合格的欣赏者而言,艺术之美是第二,文明行为之美才是第一位的。

     

        (作者:朱昌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