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再睹新少年

    作者:尚晓娟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8日 12版)
    秋塘鹡鸰图(中国画)巨建伟

        巨建伟很年轻,但他笔下的人物很苍老了。

     

        不是人的苍老,而是天地的苍老,是憨心苍老,但内心却指不定是一个少年哪?“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首三国大才子曹植的诗,用以形容艺术家笔下的人,也用以形容创造了这些人的艺术家。

     

        想起曹植就想起他的《洛神赋》,也就想起描绘这段歌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山水的背景下,洛河的女神向诗人告别,她乘坐的仙舟越走越远,而诗人却沉浸在对洛神的追忆中。自由而又奇丽的故事。曹植和顾恺之都是天才,他们的时代是人的少年时代。

     

        事实上,中国画精神的本源是从这里流出的,从一开始就发乎自然,发乎人的性灵。巨建伟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魏晋之风。可以说,巨建伟画的既是人物、山水,也是中国人的哲学。他的画很单纯,没有江湖气,基因上直指魏晋。这可能与他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有关。他自2011年进入故宫科技部摹画室工作,头三年就是练习勾线。临摹古画要求高精度高准度,美术院校的标准创作是没问题,但要临摹古人的画是远远不够的。三年之后,他才正式为修复中的古画接笔,2015年才开始正式临摹古画。这样的过程,想必已经吃透了古人的用笔,也在临摹中明晰了历代技法上的师承。

     

        巨建伟的可贵或许在于他的老成少年气。握着这笔的其实是一股少年心气。笔法上十分老到了,追求的还是一种精神上的稚拙。不仅是人物,他的花鸟也是如此,追求一种众生平等。诗经里有一个词——野有蔓草,正是这种少年时代的写照。向日葵生得硕大无朋,一丛石竹花写出它的精微,倒伏水中的荷花甚至有悲悯的佛性。艺术家以小写意的笔法写出,不拘泥于小情趣,而直抒草木天然的灵气。

     

        相信,在临摹与创作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发掘自我精神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他的画和人是合二为一的,笔、墨、形式还只是外在的问题。我相信他的心里是笃信大美的,那种来自于古人笔法里的、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强烈的直觉,促使他形成了现在的风格。画家的经验表现在直觉之中。看他的画我们可以看笔墨,看造型能力,但其实更难的是他对气息的统摄。中国历代的画家都这样画,画的甚至是同一样东西,怎么才能画出你的气场呢?这就是一个“临在”的问题,你得在场,在场接收到古人的信号,接收到了大自然的信号,并且要与古人的生命韵律调节到同样的频道上,其实是某种“精神共鸣”。有了生命,以生命统摄技术或是形式,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笔法墨法情趣上的章法就不论了,都是水到渠成的事。难能可贵是做自己。这在艺术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愿再见旧耆老,只愿再睹新少年。

     

        (作者:尚晓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