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儿童剧应规避幼稚玩闹与高台说教

    作者:徐健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7日 12版)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儿童剧《特殊作业》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艺观潮】

     

        目前中国拥有3.8亿儿童,儿童剧的市场无限广阔、大有可为,但实际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真正有意愿又有经济能力通过走进剧场的方式观看儿童剧的观众非常有限。如何让有限的儿童观众利用好剧场空间,完成一次奇妙的戏剧之旅;如何让那些儿童剧稀缺地区的孩子也能尽快实现他们的剧场梦想、打开艺术的想象大门,承担儿童剧演出、推广工作的从业者们身上的担子不轻。现如今,儿童剧演出存在过度市场化、简单化、功能化的倾向,走向了幼稚玩闹与高台说教的两个极端。我们更热衷于研究市场需要什么,更注重追求舞台上的花样翻新,而对儿童成长发育各个阶段特点的研究不够、对儿童剧作为特殊剧种的文化观照不足。

     

        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国儿童戏剧节、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国家大剧院国际儿童戏剧节……近年来,以儿童戏剧为主体的戏剧节、展演构成了当下戏剧演出市场的一道特殊景观。这些节庆活动一方面凸显了各相关部门机构对儿童剧创作演出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印证着儿童剧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发展潜力。不断攀升的数据背后,是迅速膨胀的产业规模、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数量庞大的观赏需求,也使儿童剧演出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临界点”——全新的市场语境为儿童剧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然而数量激增的背后,创作、演出、市场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节庆展演多、杂、乱

     

        当下大多儿童剧的节庆、展演活动,给人的印象是多、杂、乱。虽然经过多年发展,儿童剧创作在艺术质量上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现实题材方面,取得了突破,涌现了中国儿艺的《特殊作业》《时间森林》、北京儿艺的《想飞的孩子》、长春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山里的红灯笼》等优秀作品,但一些创作演出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仍旧从创造思维、艺术观念、美学表达等方面制约着儿童剧的健康发展,一些非艺术因素主导着儿童剧的实践走向。优秀原创作品缺失,剧本创作质量有所下降,同质化倾向较为明显,故事扎堆于人们所熟知的几部经典童话,形象塑造雷同,缺少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形象。创作者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想象,更多注重教化、灌输道理,缺乏蹲下来与孩子一同创造的童心、童趣。儿童剧对观众的定位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观剧引导,家长从花哨的宣传中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观看。舞美出现视听绚烂的“大制作”倾向,过度依赖多媒体、威亚、干冰喷雾等技术性手段,以互动式的游戏渲染剧场气氛,以逗乐孩子为目标,偏离了儿童剧故事性、艺术性的根本。近些年,随着演出市场、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大量创演机构带着投机、功利心态介入儿童剧演出,借助儿童剧的市场捞金,再加上优秀原创剧本匮乏,优秀创作团队、人才缺失,儿童剧的创作门槛降低,致使跟风、山寨、抄袭现象突出,从业人员变得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对于这些现象、问题,如不及时加以研究、关注,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儿童剧未来健康发展的掣肘。

     

    让文学性滋养创作

     

        儿童剧创作水平的高低与剧本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针对近些年儿童剧创作出现的问题,业内专家疾呼当务之急是抓剧本质量的提高。为什么剧本创作年年喊,优秀儿童剧剧本还是这么“难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对儿童剧“文学性”的关注不够。这种“文学性”,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目前,根据每年演出剧目的数量而言,儿童剧能够提供给儿童的舞台形象成百上千,但是大多平庸肤浅,能在儿童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屈指可数。不是我们的创作者没有创造“形象”,而是在这些形象的提炼打磨上缺少耐心和情感,尚停留在短平快、高大上的理念化阶段就匆匆推向市场。我们希望更多文学性形象的回归,希望创作者秉持“工匠精神”打磨人物,为孩子们从小种下“感动”心灵的形象种子。

     

        另一方面,体现在同儿童文学的密切联系上。中外有很多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我们的儿童剧对这些作家,尤其是当下作家的作品很少触及,鲜有从这些文学创作中吸收营养的例子。这两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不少作家作品受到国际儿童文学界的关注。而在儿童剧中,观众似乎看不到儿童文学发展的最新趋向,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与舞台似乎存在天然的鸿沟,这不能不说是儿童剧创作的一种缺憾。今天的儿童文学已经为出版界、教育界带来了市场的生机,成为出版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儿童剧的从业者也应当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开发好儿童文学这个题材、内容的源泉。如此一来,既可以缓解剧本荒的问题,也可以为未来的创作打开一个新的空间。

     

    对作品进行功能性减负

     

        儿童剧不单单给予孩子们“玩乐”,它还通过艺术的形式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在创作中协调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关系问题。成人思维是理性的、社会化的,而儿童思维是感性、纯粹且富有想象力的,从不同思维方式出发进行儿童剧创作的效果截然不同。现如今,儿童剧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很大程度上源自成人思维的“越位”:内容上,以成人视角写故事,以严肃的社会话题规范孩子的成长,强行植入成人世界的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片面将儿童剧等同于教育剧、道德剧;形式上,为追求热闹欢快的观演效果,过度依赖技术性的展示,借助大量现场互动活跃剧场气氛,漫无边际地制造舞台的奇幻效果,使作品在各种戏剧艺术之外的功能杂糅中负重累累。

     

        儿童剧的观众敏感真诚,舞台上的一个细节、一个场面,甚至是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在其内心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互动,不是演员邀请孩子们上台参与演出或者走到孩子们中间分发礼物,不是教孩子们表演的技巧或者调动现场的气氛,不是给他们制造或模拟影视化的观赏感受,而是回归戏剧本体,形成一种亲近感、认同感、示范性,让孩子们理解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未来参与社会、融入生活的一些基本技能,并把戏剧里人与人相处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种简单化地将儿童剧等同于互动剧、游戏剧、娱乐剧的观念,不仅是对儿童剧这种艺术形式的不尊重,也是对儿童成长、儿童审美需求的不尊重。给孩子们更多宁静和纯真,让他们快乐地享受成长、感受艺术,这是儿童剧从业者的职责,也是努力的方向。

     

        (作者:徐健,单位:文艺报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