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核心提示·
■支付和交易的便捷来自科技对金融的迅速渗透,中国的无现金进程已成为全球样本
■新技术与金融业务交叉渗透,深度融合,金融业态呈“野蛮生长”,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百姓缺乏金融常识,难以识别鱼龙混杂的泛金融市场,亟待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启蒙工作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极大驱动了金融创新的进步,为金融发展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各种理财投资平台诈骗、“跑路”事件屡见不鲜,也给金融安全带来新挑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将带来怎样的化学反应?传统金融机构如何通过信息化实现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如何更好地运用于监管之中,既能防控风险又不扼制创新?
1、新与旧,技术变革下的金融新业态
【现象】从走进银行存取款到手指轻点手机即可完成收付款;从融资难融资贵到依靠人工智能的信用打分就能实现贷款;从随身携带现金到无现金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诸多过去不可想象的变化都显示,科技正在成为引领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德国《经理人杂志》如此描述这样的变化:“一场在中国早已开始的革命正由此输出到欧洲——一场金融业革命,很多交易,不管是支付、转账、贷款发放还是购买保险,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就这方面的发展而言,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先进。”来自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也认为,“中国的无现金进程已成为全球样本”。
支付和交易的便捷来自科技对金融的迅速渗透。金融业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从最初的金融电子化,到后来的金融信息化,再发展到现在的金融数字化,已经覆盖到包括支付、信贷、监管等诸多领域。
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看来,金融科技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用户习惯的巨大变化。“过去客户都喜欢到银行柜台现场去交易,而现在大多数客户都喜欢用手机交易”;二是金融业态的巨大变化,包括电子银行、手机银行、数字银行等;三是政策环境的巨大变化。
对互联网金融从鼓励创新到规范发展,到清理整顿,到下一步的重塑金融生态,金融业的政策环境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
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工商银行与腾讯强强联手;中信银行与百度合作成立百信银行……过去商业银行的科技投入主要是购买设备和系统等硬件,如今则需要和科技公司、电商企业的合作来升级服务场景。
“金融科技公司也好,传统金融机构也好,彼此并没有矛盾点。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金融科技必然与传统金融体系融为一体,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构建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在京东金融CEO陈生强看来,金融科技公司最大的价值是成为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并提供不同于传统的全链条、模块化服务,使传统金融用越来越少的人力、越来越多的数据系统,去实现服务能力的自我运转。
2、真与伪:互联网金融不等于金融科技
【现象】不管是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互联网金融”词条;还是街边路口递过来的理财小广告,标示着所谓“金融科技”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金融科技究竟意味着什么?消费者该如何分辨金融科技的真与伪?
对于在传统渠道发展多年的金融业来说,互联网产业的风生水起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与此同时,很多互联网公司打着“金融科技”的旗号变身为金融科技公司。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渠道的拓展,而金融科技是技术上的革命;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售卖金融产品,而金融科技则是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入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服务中去,实现更优质的消费者体验。”陈生强认为,互联网作为一种渠道只是金融科技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互联网并不是翻牌都可以叫金融科技。互联网解决的是金融的渠道和服务体验等问题,让金融更有条件关注碎片化和普惠的金融服务;而金融科技本质上是提高效率。”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表示,互联网金融在野蛮成长的过程中也给金融生态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果把互联网金融等同于金融科技,就会进入一个科技金融的野蛮生长时代,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都没有离开金融的本质,更离不开防范金融风险的本质要求。金融是个收入当期性、风险滞后性的行业,防范风险为数字时代的金融科技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黄震看来,眼下消费者的投资理财需求很旺,但中国老百姓缺乏金融常识,难以识别鱼龙混杂的泛金融市场,亟待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金融启蒙工作。“我国民间金融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创新,国家正在对面向老百姓的涉众性投资产品加强监管,特别是以P2P借贷名义的平台公司处在日渐趋严的监管风暴中。消费者也要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金融产品创新,不要轻率投资自己不了解的金融产品。”黄震表示。
新技术与金融业务交叉渗透,深度融合,使金融业态复杂多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当前金融科技的创新与伪创新鱼目混珠,为了准确把握创新实质,避免抑制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是很好的途径,不仅可以帮助创新主体、低成本高效率验证创新效果,还能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要引导需求迫切、影响面广、普世性强的创新,如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金融风险防控;基于生物识别的身份认证和交易验证等。
3、防与控:良性机制护航金融科技
【案例】京东金融开发的消费金融业务京东白条目前已经用到了3万多个数据变量,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上覆盖了2亿多京东用户。相当于投放每笔贷款的时候不需要做人工审核,机器直接可以把款放出去,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
“科技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效率提升,它意味着整个服务的渠道、模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指出。国美金融副总裁张军认为,金融科技是一个为金融服务重新“画像”的过程:从资产获取、资金对接到用户体验,数据挖掘、机器评估等技术将贯穿金融业精准营销、运营优化和风险管控的全过程。
科技是金融创新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会带来金融创新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在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会被骗子用来包装骗局,因此需特别警惕。但是,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多项尖端技术正从“科幻”深入走向互联网金融行业,他们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正在令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普惠金融是当前及未来银行业要大力开拓的领域,但目前很多机构不愿做或做不好的原因是成本高。“例如投放一笔5000元的贷款,人力资本的投入远远覆盖不了成本,加之征信体系、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坏账率也会比较高。如果传统金融机构用传统的方式来做,很不经济,很难持续做下去。但是通过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贷模型系统,可以大大降低每笔交易的成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显然,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反过来让金融服务实现了真正的“普惠”。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社会总体财富的增长以及民间资本的活跃,多维度大数据的云平台、智能化算法系统与全业态金融服务深度结合的智能化普惠金融服务,将是未来巨大的蓝海市场。
金融科技的快速应用与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给金融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金融创新来自技术驱动,相对应的监管也需要技术驱动的匹配。
李伟认为,金融科技发展应注重标准化建设,研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金融科技标准,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终端可信执行环境等标准的研制和完善工作,支撑和引领金融科技时代支付清算的有序发展。
金融科技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没有良好的创新机制护航,金融科技发展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要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管理机制。”李伟表示,在金融科技的初创期要验证创新可行性合规性,在应用成熟推广期要强化穿透式监管与功能监管,引导金融科技正确运用。
央行有关负责人提出,要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强调,金融科技监管既要体现传统金融监管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又要体现互联网时代的适应性和包容性,避免过严的监管把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最终形成对金融科技领域全覆盖、有效防止监管套利的长效监管体制”。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