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我科学实验项目首登国际空间站

    开展基因突变规律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5日 01版)

        本报北京6月4日电 记者晋浩天从北京理工大学获悉,北京时间6月4日凌晨5时7分,由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在美国搭载“龙”货运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据悉,这将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项目首次登上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据介绍,此次进驻国际空间站的载荷,是在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邓玉林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制。据悉,这是该团队所研制的载荷继2011年“神舟八号”搭载、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搭载以及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之后又一次实现“太空之旅”。

     

        记者了解到,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邓玉林表示:“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从而推断空间环境之于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联系。鉴于抗体是人体中较为保守的重要生物学元素,我们提出大胆设想,将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影响的模型,开展了此次空间实验。”

     

        据团队主要成员、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李晓琼介绍,此次载荷是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将对基因突变规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空间环境开展‘微进化’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空间环境对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我们掌握基因突变规律,对其做出相应改变和修饰,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团队成员生命学院博士王睿说。

     

        据悉,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60个通道,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