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初夏时节,李克强总理再度开启访欧之旅,并出席中德总理年度会晤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对比利时进行正式访问。从诸多角度来看,中欧关系正迎来一个充满崭新机遇的时期。
英国脱欧、难民危机、民粹主义、恐怖袭击等一系列难题的交织缠绕让今天的欧盟苦不堪言、前行乏力。不久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约峰会和七国集团峰会也并没有让欧盟各国放下心来,反而由于迟迟无法在自由贸易、气候变化、多边机制等问题上达成共识而心力交瘁、四顾茫然。欧洲舆论频频发问,欧洲的未来在哪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直白评论从侧面凸显了欧盟当前的无奈与彷徨:“我只能说,欧洲人现在要努力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种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背景下,中欧关系的正向确定性却在逆势提升,令人期待。访德首日,德方关于“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条约的义务”的明确表态就点明了中欧关系的增长点之一——中德关系。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德国总理默克尔任内多次访华,创下了西方在任领导人访华次数之最。2016年,中德贸易占中国与欧盟贸易额逾三分之一,中国还一跃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在欧盟的最大投资国和技术引进国。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深入对接,双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融通合作,两国互惠合作必将拓展出新的领域,释放出更大潜力。李克强和默克尔这两位“老友”会晤后达成的一系列成果清单更足以让人相信,有中德这两家世界第二、第四大经济体的团结协作,中欧关系将行稳致远。
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是中欧关系继续深化升级的增长点之二。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后,一方面将明显损害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合作进程,也大大增加了各成员国的减排负担,给本不平坦的全球治理之路平添波澜。另一方面,将气候变化问题视作核心价值观而不可动摇、不愿放弃的欧盟,就不得不更加看重一个态度可靠、量级相当的合作伙伴——中国。从中国国情出发,低碳减排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理念和现实需要,还顺应了国际社会的人心所向。主张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清洁能源的欧盟和中国无疑能够找到更多共同语言,共同维护全球气候治理局面。
对自由贸易秩序的共同维护则是中欧关系的第三大增长点。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之于创新,就好比新鲜空气对人一样重要。”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二者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自中欧就“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对接以来,中欧之间的陆路运输成本降低50%,通关速度提高30%以上,对欧盟整体国际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6%。与此同时,中欧投资基金开始运作,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不断推进,进一步给国际社会注入了公平贸易、自由贸易的信心。而中欧“蓝色年(海洋合作)”、中欧旅游年的先后启动,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了正面的示范效应。
“面对西方的乌云,亚洲升起的太阳似乎具有从未有过的吸引力。”正如德媒评价的那样,中国的远见卓识和大气担当着实为欧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今年是欧盟纪念《罗马条约》60周年和探讨欧洲“共同的未来”之年。作为世界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支持者,中国进一步深化与欧盟的关系,不仅能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而且能够为迷茫彷徨中的世界持续增添一份正面的确定性和可预期性。
(姚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