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掌握“拒绝”的辩证法

    作者:桑林峰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3日 06版)

        【光明论坛】

     

        翻阅众多贪腐官员的忏悔录,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他们贪腐的缺口往往是从第一次未能拒绝发端的。对领导干部来说,深谙“拒绝”的辩证法,并将之运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就很难被“围猎”,也不会走上贪腐之路。

     

        什么是“拒绝”的辩证法?陈云同志有过深入解读。一次在浙江杭州,地方上的同志想给已退休的陈云增加点营养,他们清楚陈云不会同意,于是决定先斩后奏,午饭时,在原来一荤一素之外加了一小碗“鱼翅”。吃饭时,陈云发现多了一个小碗,就问:“那是什么?”工作人员回答是“鱼翅”。陈云摆摆手,平和而坚定地说:“不需要,我吃的营养足够了。”秘书和地方的同志一起做他的工作,但都失败了。饭后,陈云语重心长地对工作人员说:“太贵了,吃不起呀!”稍后他又说:“今天吃了,哪怕是一点点儿,以后他们就会找借口给我做;这次浪费了,他们就不会给我做第二次了。”就这样,陈云给工作人员上了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哲学课。

     

        拒绝一次就不会有第二次,一次不拒绝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这就是“拒绝”的辩证法。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人说“下不为例”,却为“下次为例”打开了突破口。事实证明,只要坚决拒绝,就不会有下例,即使有下例也难以得逞。羊续悬鱼、山涛悬丝、苏琼悬瓜、周新悬鹅等,都是古代廉吏对“拒绝”的很好运用。如此一来,既能保持为官者的廉洁本色,又能防止被别人“围猎”。

     

        很多人会说,拒绝就是不给别人面子,做到很难。的确如此,那些“围猎者”极尽吹捧谄媚之语,有的还设计出一套“合理的包装”,就等着你“笑纳”。一旦磨不开面子接受了,或者搞“下不为例”那一套,防线就会被突破。到头来,只能是丧失自我,被“围猎者”步步进逼,乃至走上不归路。相反,倘若果断拒绝,看似驳了一些人的面子,却保持了自己的名节、党性和操守,善莫大焉!

     

        拒绝,是自卫,也是自尊。懂得拒绝之人,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那些送礼者、围猎者往往相形见绌、自感矮小,乃至从灵魂生畏、从内心生愧。《唐国史补》载:尚书左丞李廙有清德、律己严、不受贿。一次,户部侍郎刘晏到李廙家做客,“见其门帘甚敝”,遂找人织了一块新帘子。然而,刘晏畏惧李廙清名,“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帘子竟未送成。李廙让送礼者不敢言,正因其有一股凛然正气。

     

        “拒绝”的辩证法好懂,关键在于实际运用。面对送礼者,东汉名臣杨震心中有畏,“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面对赠礼者,清朝官员叶存仁心中有戒,“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们都是善于拒绝、敢于拒绝的镜鉴。我们党的优秀干部中,“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理由,不让自己有半点贪腐的念头”,“军中焦裕禄”杨业功“共产党员的党性阵地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他们的拒绝,坚守的是初心、保持的是初衷,不变的是理想、信念、信仰、宗旨和党性。

     

        用好“拒绝”的辩证法,靠纪律规矩,更靠政治觉悟、文化修养。有了觉悟,分清是非,才能管住自己、保持高尚。学者梁漱溟曾将文化分成两类,“一个向外用力,例如把人类送入太空;一个向内用力,是吾日三省吾身”。今天,我们向外用力成果显著,少数人却忘记了向内用力,忽视了内省的功夫。广大党员干部注重向内用力,敢于无情地“解剖自己”,勇于在抵制诱惑中涤荡心灵,善于以涵养省察实现“内在超越”,就一定不会被利益的迷雾模糊双眼,真正以觉悟的灿烂星辰照亮前行之路,成就崇高的自我、大写的人生。

     

        (作者:桑林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