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3日 星期六

    它的“冷门”,我的机遇

    作者:颜海英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3日 10版)

        1987年我进入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所开始攻读埃及学,1994年博士毕业。在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这个专业属于“超级冷门”专业。

     

        当时,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等都在起步阶段,研究所就采取了一种特殊培养的模式:从全国高校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中选取英语好、有志于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学生进来,然后从国外请专家,从古文字开始进行专门培养,(我学的是埃及学所以就要学习象形文字)每一届学生20人左右,两年招一次。现在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所依然保留着这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来说,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走在了前沿,作为本科生的我们就能够得到古文字的专门训练,而且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的教诲。最近20年来世界古代史的发展,应该说也得益于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制度。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我们很明确知道自己接受的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方式,从攻读这个专业的第一天开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将来我们要从事这个冷门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即便没有具体的个人规划,大家也都有共同的一个目标——填补国内世界古代史研究的空白。

     

        现在回头看,我仍然觉得我的专业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正因为它的“冷门”,给予了我后来20年中不少的发展机遇。1994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是全国唯一一名埃及学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因此也有了更多工作和研究方面的选择。专业的冷热总是相对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选择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方向,很重要。

     

        (作者:颜海英 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