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1日 星期四

    多措并举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作者:万劲波 《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1日 13版)

        【科学随笔】

     

        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在众创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公民科学素养、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每个公民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科学问题需要解答,终身都有接受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内在需求。

     

        今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和信息加速流动、即时互换,既为在线教育和科学普及方式提供了便利,也给不良信息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和信息识别能力。

     

        首先,科学教育、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应该得到学校以及青少年父母的认同。相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我国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内容、形式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普标准体系。科学与社会、家庭与学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常态化沟通衔接也还远远不够,难以激发起青少年的科学梦想。调查发现,毕业生从事科学职业的兴趣在持续下降。

     

        其次,要在家庭、社区、学校、大学、科研院所和其他机构之间建立广泛合作,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和在线教育相结合。科研资助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责任定期向社会公众,以大家可理解的方式,介绍国内外前沿研究动态,报告其取得的科技成就、研究进展和预算安排,阐明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公众理解科学,争取公众支持科学。在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中,不仅要凸显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更要凸显科学认知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于少数有争议的科学议题,科学共同体要及早、积极和建设性地给予回应,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地关注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科学,而不是聚焦少数使公众产生“恐惧”“误解”或“偏见”的科学。政府可以为低受教育程度群体提供更包容、适宜的科普渠道和沟通服务,引导其科学兴趣,提高在线教育参与度。要鼓励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社会群体对前沿研究成果和认知过程进行科学讨论。同时也要制定规范化的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标准,不能放任非理性的争论持续发酵,造成公众更多困惑。

     

        最后,要营造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学的创新友好社会环境,形成文化、教育、社会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持续共进的局面。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只有在传承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上持续创新,才能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社会全面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科技大国,在全球科技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发展的科技创新含量还不够高,对人类的重大科学贡献还不够多,需要持续投入、夯实基础、厚积薄发。(万劲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