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河南沈丘:

    扶贫一线党旗飘

    作者:王胜昔 黄海涛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04版)

        在精准扶贫攻坚克难中,如何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河南省沈丘县,时刻保持让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扶贫第一线,激活精准扶贫“一盘棋”。

     

    给钱给物,更要给个好支部

     

        “俺搞的棚菜种植每亩纯收入可达1.5万多元,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多亏了我们村的党支部。”5月25日,沈丘县卞路口乡田野青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云峰介绍。

     

        去年以来,卞路口乡肖门村依托村党支部,在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利用扶贫资金建起了50个蔬菜大棚。党员干部全程搞好服务,定期聘请农业专家给予技术指导,统种统购统销,与知名企业签订基地直采协议,供货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一倍,带动75户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资金帮扶仅一时,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却能一直发挥下去。”肖门村党支部书记肖振良说,种植大棚项目实施后,不仅带富了村民,也有了集体收入。当时,流转土地建这50个大棚时,凭借党支部多年来积累的声望,40多亩地3天就流转完了。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给物,更要给个好支部!”

     

    群众脱贫快不快,关键要靠党员带

     

        在沈丘县石槽集乡王湖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华带领村党员干部流转土地,创办了新天地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流转了近800亩土地,建成了种植园区,吸纳周围10多个村的105名村民为社员。目前,该园区种植的薄皮西瓜和无公害绿色果蔬远销周边十几个乡镇,每户年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

     

        王馨莲是王湖村的贫困户之一。她将6亩地流转给了党员王凯东的种植合作社,每年能拿到5400元土地流转费,同时还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挣50元。“俺今年务工可收入两万元,加上其他收入,脱贫不成问题。”王馨莲说。

     

        据统计,沈丘全县目前已有6000多名党员与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引领致富新模式

     

        早在2013年,该县石槽村党支部动员党员、养兔能手汪华东成立沈丘县世豪“德系”长毛兔良种养殖合作社,建起沈丘县首家“德系”长毛兔良种繁育基地。在党支部的精心引领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致富模式,先后发展全村67个农户从事养兔业,养殖数量很快突破12000多只,拥有1000个笼位,引领46个贫困户摘掉穷帽子,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该县刘湾镇朱李庄行政村,由村党支部牵头,建起了500亩黄金梨生产基地,成立了黄金梨种植合作社,走“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吸纳18个贫困户入股种植,今年黄金梨已进入挂果期,每户至少收入3万元至5万元。“当初俺之所以入股,就是考虑到由党支部牵头,跟着党走不会吃亏!”贫困户肖丽伟说。

     

        “‘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不是党组织简单进入,贴个党组织的标签,而是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让党旗飘扬在精准扶贫的第一线。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也形成合作社发展、村集体增收的多赢局面。”沈丘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夏立文如是说。

     

        (作者:王胜昔 黄海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