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四川凉山美姑县

    用好“绣花”功夫 精准脱贫攻坚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04版)

        四川凉山州,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至今仍有11个贫困县52.88万名贫困人口尚未脱贫。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团审议时说,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在大凉山,当地干部群众是如何用好“绣花”功夫的?日前,记者深入凉山腹地的美姑县,了解凉山脱贫攻坚之难,干部群众之拼。

     

    造房修路 脱贫路上的当务之急

     

        美姑县地处凉山州东北部,28万多人,292个村其中有贫困村272个,建卡贫困人口68770人。记者从成都出发,不足400公里的路程走了整整一天,真切感受到崎岖道路是制约凉山发展的最大因素。

     

        在美姑境内,仅有过境的一条国道扩建完成了一半,4条省道、20多条通乡道路正“开膛破肚”进行整修。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通乡油路的建设资金缺口大。”美姑县交通局副局长罗小东坦言,美姑县需修建的上千公里的通乡、通村路,资金缺口在10亿元以上。现在,美姑县修通了600多公里的水泥路。

     

        “脱贫攻坚必须抓基础设施建设,而最大的难题就是交通问题。”美姑县委副书记、县长蔡光阳说。他认为,路通了,信息、观念等自然就畅通了,彝区群众会快速接触、学习到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

     

        凉山意识到修路的重要性,计划今年内所有乡镇通油路,500个贫困村通硬化路。

     

        交通不便直接的影响,就是阻碍了群众热切期盼的彝家新寨的建设。彝家新寨就是要彻底改善群众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

     

        没有到过彝区的人,无法理解人们对新居的渴望。

     

        吉克黑石是县上的一名干部,去年9月下派侯播乃拖乡瓦古罗哈村做第一书记。从谷底的乡上出发,一路攀爬到海拔2500多米的村口,他需要走上3小时。

     

        爬上村头,目之所及的是在斜斜的山坡上,几块红土地簇拥着十数间散落于各处的土坯房。每间房都立于石崖,面朝深谷,因需保暖没有一扇窗户。一间房就是一户人,鸡羊牛等都散养在近旁,一年四季,村民们靠土豆、玉米糊口……吉克黑石来了以后,村里的党支部才正式成立起来,选出了带头人。

     

        “这里原本有31户,因条件差,搬走了4户,剩下的都是贫困户。”吉克黑石介绍,村民们一致决定异地搬迁到河谷。村里建房的土地已经协调好,年底即可住进新房。

     

        在美姑县的脱贫攻坚计划里,移民搬迁、彝家新寨不仅事关“挪穷窝、断穷根”,还是适时推进城镇化的一项破冰之旅。目前,美姑县城镇化率不到10%,计划在2020年力争达到27%。

     

    “三借三还” 有了富民产业才能鼓足群众腰包

     

        从美姑县城赶往侯播乃拖乡,需要翻山越岭,颠簸近两个小时。

     

        进入场镇,正赶上乡上第一次岩鹰鸡的选美。为了这次选美,全乡13个村就像过节一样。阿毕乃乌村的沙马尔细的岩鹰鸡获得了冠军,获3000元的奖励并被拍卖出了2000元的高价。

     

        侯播乃拖乡党委书记曲比勒惹介绍,全乡9100多人仍有3917人未脱贫。而脱贫就靠发展养殖、种植业。通过这两年的努力,岩鹰鸡养殖形成了规模,户均养殖20多只,还培育了10多户大户,商贩主动上门收购,解决了群众的销售难题。

     

        在凉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抓“吹糠见米”的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无疑是脱贫攻坚最为急迫的任务。

     

        2016年,美姑县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借三还”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思路,主抓“核桃、美姑山羊、马铃薯”等三大产业。“三借三还”即:借羊还羊、借薯还薯、借核桃枝条还枝条,旨在改变过去扶贫只管给钱给物,不管效果、无后续评估的做法,让扶贫措施落实到位。

     

        “借来的3只母羊就为我产羔羊18只,前两天卖了5只,收入5600元。”说起借羊还羊的政策,拉木阿觉乡罗布采嘎村贫困户石一觉吉满脸笑容。合姑洛乡齐色村,凭借“三借三还”模式,全村人均年增收3200元,一下全部脱贫。

     

        美姑县已向62个村的建卡贫困户总计投放基础母羊3万多只;发放的马铃薯种薯190万公斤,亩产由1000公斤增长到2500公斤以上。美姑县“三借三还”的经验推广到了整个凉山州。

     

    重视教育 立足改变一代人

     

        凉山脱贫非一日之功,其根本是要培养新一代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因此,教育被赋予了厚望,成为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剑。

     

        美姑县巴古乡三岗村村委会被改造成了幼儿园,全村38名幼儿都入了学。特岗教师刘飞英介绍,“半年时间,这些孩子普通话水平和卫生习惯都有很大提高。他们还带动了家长讲卫生爱学习”。上幼儿园,是彝区孩子衔接小学教育的有效手段。

     

        伴随一村一幼、“9+3”免费教育、15年免费教育等惠民政策在凉山的实行,凉山群众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人数膨胀、大班额、教师匮乏等问题逐一呈现。在美姑县,全县已建设165所中小学,幼儿班覆盖了所有的村,各类学生5.8万余人。因凉山“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尚未完全打破,人口出生率在千分之十左右,学生人数未来数年还将持续增长。

     

        现在,美姑中小学大班额现象严重,超过教学班的三分之一;目前寄宿制的床位不到1万个,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为严重的是,艰苦的条件留不住、引不来教师。美姑每年至少有七八十位教师退休或者辞职,2014年,教师一下子就减少了114位,现在全县至少缺200人。侯播学区中心校有教师44名,每年就会有近10人流动。

     

        尽管条件有限,美姑还是采取了很多奖励鼓励措施拉动教育发展。投入1200万元增添一村一幼的设施设备,每年拿出2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出台差别鼓励政策,在高海拔、基层工作教师每月可多获得1200元的工资收入。美姑计划将寄宿制提升至在校生的80%,离家2.5公里以上的学生都能住校。而整个凉山,正“砸锅卖铁”推进15年免费教育,今年内将实现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扩建寄宿制学校134所、新建34所,确保每一位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