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星期三

    晓庄岁月

    作者:刘大伟 王延光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31日 16版)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劳山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南京晓庄学院前身)。 图片为资料图片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早年推崇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将名字改为“陶知行”,后来,他经长期实践后提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将“行”置于“知”前,遂改名“陶行知”,先后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山海工学团、香港中华业余补习学校、重庆育才中学、社会大学等学校,其中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最为有名。

     

        1927年3月15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成立。这是一所没有校舍、没有教员,以蓝天为天花板、以黄土地为地板的师范学校,招生考试的内容甚至包含了垦荒、施肥、修路。它是一所完全按照陶行知的理想建设的学校,以“生活教育”为宗旨,以“实际生活”构建“实际课程”。

     

        在学校里,学生一天的日程基本是这样的:早晨五点起床参加一个10到15分钟的寅会,寅会由陶行知或其他指导员主持,筹划当日全天安排;其后,学生进行武术课的学习,因晓庄附近土匪较多,陶行知以武术课代替了其他学校的体操课;剩下来的上午时光则由学生自由读书,所读之书既有学校规定的,也可以由学生按照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下午则安排学生做农活或者进行简单的仪器制造,抑或是去老百姓家里拜访学习。到了晚间,则组织学生开办平民夜校,给周边农民作指导,或是学生自行写日记、笔记等。

     

        按照陶行知这样的课程安排,整个的生活就是整个的课程,所以在晓庄师范,校舍是学生们自己搭建的、厕所是自己搭建的、卫生所也是自己搭建的,课桌椅是自己用木头打造的,甚至食堂的饭菜也由学生们自己完成。

     

        学校还有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有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有土地若干,供学生自造茅屋居住;有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操作。在这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实践能力迅速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行知提出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晓庄师范以乡村中心小学为中心,围绕中心小学课程设置师范学校课程,同时还实现了服务乡村的目的。在陶行知的理念中,教育是为了改造社会服务的,所以他的学校也具备了改造乡村社会的功能。在晓庄师范的建设过程中,他还成立了乡村医院、乡村自卫队、乡村茶社等组织,为学校周围的农友治病、提供安全保障以及生活娱乐的场所。他将学校与农村打通,成立了民众学校,要求学生每周都要前往周边农友中“会朋友”,向农友输入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启蒙意识。

     

        同时,为了帮助农友戒掉赌博等乡村恶习,陶行知还成立了晓庄武术会,劝导青年农友闲时入会中练拳。此外,他还指导晓庄师范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合作办理了中心茶园,茶馆备有乒乓球、围棋、象棋、胡琴、笛子等文体用品及图书等。每天下午三时,晚上七时,师生轮流说书,如《三国演义》等,或讲解卫生常识、时事新闻等。茶馆内有一年长农夫烧水冲茶,水费很低,目的在于联系群众,传播文化,开导思想,团结互助,移风易俗,改造乡村。

     

        将茶社改造为乡村活动中心的这一做法,不仅帮助了乡农戒掉了赌博、抽大烟等不良的嗜好,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戏剧、歌曲以及现代化的体育运动,让乡农的业余生活丰富了许多。此外,陶行知还在冯玉祥的帮助下建立了晓庄联村自卫队,赶跑了村庄附近的土匪,稳定了一方秩序。在陶行知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改造社会,他的晓庄师范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刘大伟、王延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