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之间的永恒·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
说起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从《白毛女》中的喜儿到《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再到《刘胡兰》中的刘胡兰,郭兰英的身影一直伴随着中国民族歌剧成长的历程。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上,年近九旬的她继续为中国民族歌剧鼓与呼,并且担任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正是因为在歌剧表演上的深厚造诣,在那次座谈会上,主办方请她谈谈自己的歌剧表演经验。“要想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太可能,但作为一个歌剧演员,中心任务就是要塑造出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郭兰英把自己的经验概括为三点:“第一,要全面认识、深刻理解人物形象;第二,要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形象之中,感动别人之前,先感动自己;第三,要有全面、扎实的表演能力。”
郭兰英说,现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活动开展得很热烈,很多青年演员也都下去了,这个风气很好。但是,只是“下去了”还不够。在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既要进一步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情感,也要做个有心人,要留心观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观察他们怎么走路、有什么表情、眼神是什么样。
在演唱《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时,郭兰英曾把手型设计成像猴爪子一样微曲着,这是因为她真的跟着革命队伍在张家口爬过险峻的山,山上根本没有路,手必须牢牢地抓住岩石、树藤才能攀登。“而我们现在有些演员没有这个经历,或者没有注意这种细节,在演唱时,手型就不会刻意保持微曲、有力的状态,也就脱离了真实的人物形象。”郭兰英说。
虽然演了一生的戏,但郭兰英却说“演员在舞台上不能有在演戏的感觉,一登台,你就要是这个人物”。《白毛女》中,“喜儿”在被凌辱后演唱的那段“刀杀我斧砍我”,我就是那个羞愧难当、悲愤不已的“喜儿”,在演出时郭兰英就不由自主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搓腿,声泪俱下。演出完了,她才想到,这不是设计好的动作,忐忑不安,等着导演批评。没想到,导演舒强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兰英,好样的,以后就这么演!”
“为什么这些临场加的动作能得到导演的肯定?因为这些动作不是‘我’加的,是‘喜儿’当时的情绪就该有的,是‘喜儿’加的。之后,其他演员在这一段表演中也都保留了这些动作,演出效果很好。”郭兰英说,演员要跟角色融为一体,但角色的经历演员并不一定都能有,这时就要求演员学会“移情”,可以通过联想自身与之相似的经历,调动起自身的情感,帮助自己进入角色。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时,演员还要注意,不能情绪失控到影响演唱,甚至给观众造成“洒狗血”的感觉,这里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演唱、表演技巧。
说到歌剧的演唱、表演技巧,郭兰英指出,现在的学校教育存在批量生产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嗓音条件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千人一声”的情况。在形体训练上,更是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演员在舞台上自然是只能唱不能动、一动就别扭。
在歌剧演员的训练上,郭兰英认为离不开中国戏曲、民歌等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滋养。比如,单说“字正腔圆”这一点,中国传统戏曲演员很少会“唱倒字”,歌剧演员却好像很难做到,搞得观众不看字幕就不知道台上在唱什么。“唱倒字”只能说明演员的基本功还没练到家。郭兰英建议歌剧演员要多学几出戏、多唱一些民歌,在理解传统戏曲关于字头咬紧、字腹圆润、字尾归韵、把字咬“烂”等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后,就能够在原有乐谱的基础上,通过揉音、波音、滑音等多种润腔方法,做到依字行腔,字真意切。
“总之,歌剧演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方面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另一方面努力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汲取养分,还要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长处,综合到自己的舞台表演中。”郭兰英说。
(本报记者 韩业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