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潮”透视】
转眼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已经回国15年了——那个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鬓间已生华发、额上也现皱纹,但他对科学的热情、对工作的投入却未有一丝衰减:“中国正处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岂能辜负!”
欧洲核子中心、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核物理实验室、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回国之后,王贻芳总会被问到为何要放弃在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职位?王贻芳的答案从没变过:“曾经的工作经历让我积累了组织和管理大型实验的经验;但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发挥所长。”
回国后,王贻芳参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担任北京谱仪分总体主任,成功领导了新北京谱仪的设计和建造;组织中微子物理与探测器的研制,提出了在大亚湾核电站用反应堆中微子研究中微子振荡的完整实验计划——他也因此带领团队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奖一等奖、分享了“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老师、科学家、所长,如今的王贻芳有着多重身份——作为老师,他不仅要带研究生,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级和2016级物理专业本科生的班主任,他说:“中国高能物理人才储备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够把更多学生吸引进来、多培养些人才。”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中:“计划在2020年完成建设并开始实验。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相比,江门中微子实验不仅能为中微子质量排序,也能进行天体物理研究,比如超新星、太阳等。”作为所长,他要统筹多个方向的发展:北京谱仪的管理与运行、硬X射线卫星的发射、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开工建设、新的北京光源的筹建……都不容易,但他都完成得很出色。
王贻芳的梦想,是要把中国建成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在这个蓝图中,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就是大型高能加速器。虽然目前有科学家对要不要建大型高能加速器还有不同声音,“但大家比较认可的是,这是一项具有十分重大科学意义的项目,即使有观点认为现在不该建”。王贻芳表示,这不仅可能推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作用还将辐射至更广的范围——按照实验物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技术进步往往会带动其他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为人们生活带来福祉。“比如互联网就是在高能物理实验室发明的,我们今天在医院常用的核磁共振仪器也与加速器技术有关。”
“如果发达国家做的我们才做,或发展中国家不做的我们也不做,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怎么实现呢?”说到此处,他有些激动。在他看来,建设大型高能加速器也并不是科学家们“拍脑袋”的奇想,“我们已经开始组织预研,要经过5年至10年的研究,解决所有工程问题后才会开始建设。如果预研顺利,可能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始建设,我们没有申请‘十三五’建设”。
在王贻芳看来,世界高能物理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将是中国高能物理站上巅峰最好的契机,“抓住这个机会,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人才优势,中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中心。”而他,将为这个目标付出毕生精力。
(本报记者 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