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潮”透视】
很多年前,赵海平登上赴美国的飞机时,以为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此后的20多年一再证明了这一点。他是30年前的北大理科高才生,研究生毕业于美国的名牌大学,在世界高科技之都硅谷拥有成功的事业,加入了美国国籍,还把父母也接到了美国。
但在2015年3月,赵海平辞掉工作,坐上了飞往中国的航班,加盟阿里巴巴。“中国互联网兴起让我兴奋,超出我的想象。”他的选择就是出于梦想,“你没法想到,中国的盘子可以做得这么大!”
遵照“脸书”离职者的传统,赵海平在“脸书”上张贴出自己的工牌,附上一段告别语。他称自己在中国找到了更好的用武之地,要继续“成为最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的梦想之路”。
高才生转行学计算机
1987年,河北省高考理科状元赵海平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北京大学生物专业。1992年他进入美国纽约大学深造。不过当学习生物很长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喜欢计算机,于是踏上痛苦的转行之路。
痛苦,主要是因为不愿意就这么放弃生物,用赵海平的话来讲就是“生物系的机会也很宝贵,而且已经学了这么久,又不确定自己将来学计算机会不会更有意思”。另一方面,生物实验室的导师对赵海平格外青睐,他知道赵海平很聪明,但心思并没放在生物上,不过他仍然希望赵海平能够继续把博士读完。
这些因素让赵海平一直很痛苦地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一件事情让他下定决心转专业。“一上选修的计算机课就感觉喜欢得不得了,听老师讲东西都有一种触动——原来是这样。”后来选修课的老师也鼓励他去学计算机,于是他下定决心,在获得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并整理自己做过的小项目去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硕士。
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后,赵海平如鱼得水,门门功课都是A+。“来到普林斯顿后感觉特别好,不仅仅是因为终于学了自己喜爱的专业,还因为有机会和非常优秀的人在一起,觉得特别快乐。”
微软如日中天时去了“脸书”
2007年前后,微软如日中天,风头正劲,而当时的“脸书”全部工程师还不到50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海平却离开微软,去了前景仍不太明朗的“脸书”,成为“脸书”第一位华人工程师。
“那个时候‘脸书’人特别少,只有40多个程序员,所有人都挤在一个特别拥挤的办公室。桌子很小,彼此离得很近,有什么问题,一吆喝就行。”赵海平对当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脸书’用户数增长得特别快,大家的工作也都围绕着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进行,一旦有什么问题,大家就往上扑,你愿意解决什么就攻什么。”
赵海平在“脸书”待了8年多。他说,现在回头看这些经历真的太特殊,当年坐在你旁边的人都成了高管,这是一种特别奇妙的感受。况且无论是用户的增长、公司上市的奇迹,还是“脸书”对整个世界的影响,都太独特。当初没有人想到“脸书”会是今天这么大的一个规模,当时只是看到它在不断增长,但并不知道增长之后意味着什么。独特还包括做项目的艰辛,赵海平说:“我们是被逼着把网络和服务器做到极致,因为我们每省0.1%,就是几百万美元,所以必须把东西做到最好。”
“这种独特性是我寻找的东西”
从“脸书”到阿里巴巴,并不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来之前,赵海平已经跟阿里技术保障的专家们聊过,对阿里巴巴已经有了整体的了解。
正式接触是在2014年阿里巴巴IPO前后,阿里巴巴组团到美国,赵海平与首席技术官王坚深入交流,并发现技术很对口,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新鲜——Java、JVM从来没做过。赵海平又去了趟杭州,发现杭州挺美,阿里员工脚踏实地的公司文化很符合他的性格,于是对阿里很有好感。
而让他下定决心回国的最大原因则是阿里巴巴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在‘脸书’的经历非常特殊,而阿里就更特殊——大规模的交易、单天的交易量、‘双11’的交易量,不是任何一家美国公司会有的,这种独特性是我寻找的东西。”赵海平说,“当你去解决这样的技术难题时,你就会有新的认识:这个量级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提升一个量级,就要用新的解决方法,最后你就能看到问题的全部。”
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不同的技术难题,对赵海平来说恰恰就是最享受的一件事情。2015年3月,赵海平回到中国,加入阿里巴巴技术保障部,任职研究员,重点攻克阿里巴巴在软件性能以及Java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在那封离开“脸书”的告别信中,赵海平曾期待:“想让中国成为软件技术最好的地方,想让阿里成为最值得工作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海平称,一方面希望把技术工作做好,期待能给阿里带来整体性能的提高,能够真的建立一整套剖析系统,大家都能够根据这个系统做软件上的调整,从而提高整体性能、节省机器。另一方面希望带动大家对技术的爱好,能够带动一批人、带动气氛。如果还能进一步的话,就做一些“开源”,给阿里创造开源的好形象,带动整个中国的“开源”氛围。
(本报记者 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