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诠释美学流变 展示中华文明历程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首博开展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9日 09版)
    “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展出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地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盆。本报记者 邱爽摄/光明图片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记者韩业庭)18日,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文物局协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承办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参展文物涉及21个省、49家单位、共360件(套),多为1995—2016年历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成果,此前很多文物都没有走出过本省。

     

        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概念往往泛化为“好”,审美观中隐含着对和谐的追求,展览名称即取材于此。展览内容总体上依时代序列展开,分为史前、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一方面提炼各历史时期的美学历史文化背景,揭示各时期的美学现象,先因后果、由果证因,赋予展览历史思辨性,增强说服力和通俗性;另一方面将美学发展历程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融为一体,在诠释美学流变的同时揭示美学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展览各级标题均取材于古代典籍,围绕“天地人道”,引导观众领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要义。在序厅展出的12件文物概括了从史前至明清的审美发展历程,以文物的艺术美呼应展览主题,隐含着中华文化的世界观。展览第一部分“道法自然(史前时期)”,表现了史前先民在与自然共处之中逐渐积淀起对美的认识与追求。第二部分“天地之道(夏商周)”将空间分为四个展示组,分别展示夏商、西周、东周时期的广义礼器(包括铜器、玉器、原始瓷器、漆器)以及汉字之美。第三部分“保合太和(汉唐)”的时代范围为秦代至五代。第四部分“和合能谐(宋元明清)”,展示了文人艺术与市民艺术的互相影响渗透,以及繁荣的商业经济与工艺技术革新对艺术发展的助推作用。

     

        本次展览免费不免票,需预约参观,6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可凭本人有效证件享受免预约参观特展的优待政策。此外,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展览将持续至8月27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