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平静的海面,和煦的春风,迷人的海湾,不远处飘来一片风帆。有红有白,有绿有蓝,一面面,一队队,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如同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亮丽而优雅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近了,越来越近了。一艘艘挂着各色旗帜的帆船,缓缓驶出浮山湾,顺风而来,破浪而去,给大海留下一片白色翻滚的波痕,然后快速涌进宽阔的水域,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时散时聚,时起时伏,你追我赶。翘首远望,千帆竞发,帆影婆娑,蔚为壮观。这是青岛奥帆基地的一个场景。这样的场景自打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后,几乎每年都要出现,而且越来越频繁。
帆船是水上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奥运会28个比赛大项中的一个。但应该承认,第29届夏季奥运会如果不在北京举行,国人对帆船运动的了解和关注远不如其他运动项目。尤其是青岛人,尽管生活在大海边,但许多人甚至没见过帆船是什么样子。记得小时候到海水浴场洗海澡,到栈桥,小青岛玩耍,经常会看到一些漂泊在大海上的各种船只,但那都是些渔船、救生船、游艇、舢板,唯独没有挂着风帆的帆船。
如今青岛的大海,已经是国际帆船赛事的主要场地之一。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中日韩国际大帆船比赛,青岛国际帆船赛,“市长杯”青岛国际大帆船赛,青岛国际帆船周,都曾在这里举行过。每到比赛季节,奥帆基地停靠着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帆船,那景象如同到了英国的布莱顿,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让人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许多人期望着有一天能像美国作家海明威名著《老人与海》里的老人圣地亚哥,凭借着勇气、毅力和智慧与大海玩儿一回“抗争”,以显示自身的力量。实际,帆船运动本身正是蕴含着这层意思。运动中,运动员依靠自然风力作用于船帆上,驾驶船只前进。这里面既有竞技、娱乐,又有观赏、探险。既能增强体质,还可以锻炼意志。
其实,帆船的起源就是来自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古荷兰由于地势低的缘故,开凿了很多运河,人们用小船运输或捕鱼。这种小船很简陋,要么是一块独木,要么是用木排、竹排编制而成,但每一种船上都有一块粗布或麻片挂在桅杆上,以便借助风力。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帆船。为了生存,荷兰人与水,与鱼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帆船,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662年,英王举办了一场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帆船比赛,比赛路线是从格林威治到格来乌散德再到格林威治。这是早期规模较大的帆船比赛。从此拉开了国际比赛的大幕。
在浩瀚的大海上破浪扬帆,看上去确实很酷。然而,帆船在大海里翱翔,并非那么轻巧,浪漫。帆船完全靠风力,更多的时候要在倾斜45度角的情况下航行。操控绳索是最基本的功夫,不但要及时准确把握调整方位,更重要的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寒冷、湿漉、疲惫时常相伴。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没有海上生存的能力,没有根据气候制定航线的知识,以及维护和管理帆船的本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帆船运动员。
然而,时势造英雄。有挑战必有勇士。2015年9月,郭川率领5名国际船员驾驶“中国青岛号”帆船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出发,用12天3个多小时横穿北冰洋驶入太平洋,航行约3240海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帆船采取不间断、无补给的方式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世界纪录。遗憾的是,2016年10月25日,郭川在进行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失联,迄今不知英雄身在何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了帆船运动。一些大学生、中学生和市民,纷纷加入到“帆船大军”中。夏日的青岛浮山湾,白帆点点,笑声连连。人们乘风起航,扬帆破浪,与大海相拥,在风浪中锤炼成长,演绎着新时代“人与海”的故事。
(作者:王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