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古韵】
春季的末梢,重庆的天气已经开始热起来。从重庆市区一路往西,就到了荣昌区,万灵古镇距离区中心只有十几公里。没赶上周末,一入夜,古镇就安静下来,红彤彤的灯笼烘托出温暖的氛围,不少店铺准备打烊了。
月光皎洁,走在窄窄的石板路巷子里,能听到与古镇相伴的濑溪河流淌的声音,三个小朋友在巷子里玩“跳格子”,笑声掷在层层台阶上,清脆而亲切,让行人的脚步不再匆匆。从狮子门拐出,就来到了濑溪河边。
在万灵古镇的核心区域大荣寨,狮子门是西门,至今为保存最完好的一道寨门,分大门、二门,门板厚实,门杠粗壮,此处作为古战场,在最紧急的时候,也未被外敌攻破,其坚固程度可见一斑。沿河前行,过沱湾码头,夜色渐浓,唯见古朴简洁的大荣桥横跨在河面之上,连接着河东西两岸,背着竹筐的居民从桥上走过。大荣桥面用完整的大青石铺就,每块约重10吨,自明朝建成以来,几经修复,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来来往往的脚印在桥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眼前的这条濑溪河,发源于大足天台山,属长江二级支流,在古代是大足、荣昌、泸县通江出海的重要通道,官府的钱粮、兵器都皆从此过,历史上航运业相当发达。南宋时期,万灵出产宫廷贡品蜂蜜、蜂王浆,以及宫廷美容用品花粉。这些贡品都在沱湾码头装船,然后顺流而下,很快就可进入沱江,沿沱江行至泸州汇入长江,再沿长江出三峡,直达南京、苏州、杭州,据史料记载,贡品船每天顺流可行400里。船工们到了江南后,再带回茶叶、陶瓷、金银玉器。漕运繁忙的万灵古镇,因此客栈商铺林立。
次日再赴万灵,就能感受到更多的烟火气了。
古镇的讲解员告诉我,在502米的老街上,开了28家茶馆。老话说万灵人一辈子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都泡在茶馆里,不知是否如此,但在老街闲逛,人气最旺的店铺,还真是茶馆,而且顾客以本地人居多。来闲坐打牌的老者,约上二三好友,听听曲艺,品品香茗,倒也充满了生活情趣。
古街上有一个“湖广会馆”,明末清初时,连年的战乱彻底摧毁了四川的生产力,大量的湖广移民来川后,聚族而居,聚籍相依,为了维护乡友利益,也便于联络情谊并增加凝聚力,他们集资修建了湖广会馆,用以集会交流。湖广会馆供奉大禹王,所以民间又称“禹王宫”。荣昌是当时的移民重镇,在从前的荣昌县城,几乎各省来的移民都建有会馆,史载他们“争修会馆斗奢华,千余台戏一年看”。
在万灵镇文化服务中心,我见到了罗华芬主任,她办公室外的图书室里,十来个小学生放学后都拥过来借书看,把自己爱看的书挑好,自己登记在表上,“最近太忙了,都没时间管借书,只好让他们自己登记了。”罗华芬说。从小生活在小镇的她告诉我,天气阴沉沉的时候,小镇反而最有感觉。小镇目前还不是很商业化,保持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条街上,人们住得近,早上一起床就能听到邻居大声说话,赶圩的时候,街上挤都挤不动。”如今她在古街散步,记忆中的画面屡有重叠,尚未消逝。
蜂蜜曾是万灵的贡品,那么古镇现在还有养蜂人吗?有。万灵镇的养蜂人有好几十户,年产量在三四百吨。
今年73岁的梁朝元就是典型的养蜂家庭。他有四个女儿,两个在养蜂,女儿女婿每年三月绵阳采油菜花,四月安岳采柠檬花,五月陕北采洋槐花,七月到新疆,九月到吉林,十月回家乡,一年追着花期走,做着采集甜蜜的事业。他的弟弟梁朝友几十年前就通过养蜂致富,是当地有名的“梁百万”,他目前在新疆经营着养蜂基地,产品畅销亚洲各国。梁朝元老两口在古镇上开着一家小小的蜂蜜店,打开蜂蜜桶,纯白色的凝固态蜂蜜带有一股淡淡的油菜花味,一年的利润不高,但足以悠闲度日。老梁父母健在,都已经九十多岁,“吃蜂蜜更长寿啊!”老梁笑呵呵地说。
传统生活的延续,往往体现在小小的物件上。折扇、陶器、夏布,是万灵古街上最常见的特色产品,“这就是我们荣昌三宝了。”罗华芬介绍说。为了保护这些国家级非遗,荣昌设立了专项保护开发基金,引导激发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利用,让非遗回归生活的土壤。在安富古镇,你可以看到“安陶”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小镇的方方面面。现在,全国各地的陶艺专家都来此开设工作室和作坊,使荣昌陶艺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气质。
(本报记者 蒋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