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0日 星期三

    打开世界窗口 讲述中国故事

    ——“老世博人”俞力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10日 05版)

        【世博遗产·共享人类发展智慧成果】   

     

        今年62岁的上海人俞力,是“退而不休”的老世博人。过去的20年,他的生命轨迹与世博会严丝合缝。

     

        1997年,俞力代表上海参加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展,第一次接触到世博会。此后,他代表中国在巴黎敲开国际展览局的大门,又在摩纳哥的申博现场扬起五星红旗,参与了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办到会期的全过程。现在,他的职业履历表上又补充进了一个完美尾音——世博会博物馆工程建设办副主任。

     

        身为世博会博物馆5~8号常设展厅的策展人,俞力承担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对未来世博会预期的讲述。他告诉记者,用三个展厅浓墨重彩地再现上海世博会,每一件展品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都经过精心选择。

     

        2002年年初,俞力代表上海赴巴黎国际展览局总部资料室搜集世博会的历史材料。雨果大街56号,他推开那扇厚重又古典的大门,里面琳琅满目,仅罗列资料的目录册就有178页。“178页,数千条目,翻遍所有,只找到两条目录与中国相关。”当时的震惊犹在眼前。俞力后来发现,中华民族早在第一届世博会上就搭建了中国馆。世博会博物馆的展陈中就有一张1851年中国馆的插图照片。但中国在百年世博的舞台上一直是边缘的,可以说是“可有可无,若隐若现”。

     

        怎样总结和继承世博遗产,怎样研究世博主题,怎样让这届凝聚无数人智慧和汗水的盛会具有长远的文化影响力,从那时起就摆在了中国世博人的面前。

     

        在俞力眼中,世博会博物馆不是常态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不在一个物件的基础上阐释一种文明的某个片段,而是汇集了世界不同的文明,由此切入讲述世博会不同阶段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又是人类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

     

        “这个博物馆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重大事件,以这样一种国际合作的方式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打开世界窗口,讲述中国故事,是很好的文化‘走出去’的举措。对世界来讲,这个博物馆留存在中国,对世博会的推介也是很好的选择。”俞力说。

     

        “这里记载的不只是过去,还有未来,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的舞台。”俞力说,“一日读世博,胜读十年书”,作为世博人,我们要做的,是将更丰富的内容转换为观众的参观体验,让更多人享受到世博会博物馆的“好看、好玩、好懂、好学”。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