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会有这样的好事?”四川省“巾帼脱贫行动”刚一启动就备受质疑,因其直面贫困妇女的“两难命题”——如果大量贫困妇女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那就很难有就业增收的门路;如果她们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更加严重,最终导致贫困代际传递,形成新的贫困。
怎么办?面对难题,四川省妇联组织有底气。一项民生工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正在全面展开,四川省妇联组织以此为契机,创新工作模式,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汇聚“她力量”,带动广大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推动增收
走进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点,缝纫机的嗒嗒声不绝于耳,员工们飞针走线,巧手裁剪,一件件精巧别致的丝绸制品在手中完成。“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提供丝绸半成品,再由我们这里的员工加工成成品,家离的远的,还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加工。”就业点负责人刘志会介绍说,“目前就业点上的员工主要是丈夫外出打工,需要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农村妇女。”
正是下午放学时间,一些员工的孩子背着书包陆续来到妈妈身边。女工曾中华一边嘱咐儿子做作业一边说:“这里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早上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再来这里上班,下午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后就收工回家,一天能赚上六七十元,即不累又能照顾家庭。”
“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又能挣钱补贴家用,这是农村居家妇女的共同心愿。这种看似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我们的探索产生了效果。”嘉陵区妇联主席杨丽波说,“没有大的产业项目和资金支持,是基层妇联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动员女企业家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带动妇女居家就业、脱贫增收,走出一条巧借外力助脱贫的路子。”
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妇联组织根据住在板房、帐篷里的灾区妇女既要照顾家人、重建家园,又要恢复生产、增加收入的特殊情况探索出的一项“公司+农户”的扶贫济困模式,旨在帮助妇女就近就便创业就业。
如今这项民生工程已在四川全面展开,初步形成以妇女手工产业、妇女种养业、巾帼家政服务业等三大产业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四川已建成全国现代农业巾帼科技示范基地63个,省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88个,居家灵活就业帮扶站点10573个,帮扶带动154万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
幸福家庭行动圆幸福梦
“很想过上好日子,可怎么才能过上好日子?”壁山村妇联兼职副主席戴育茹到农户家走访时,贫困家庭女主人的一句话触动了她。去年4月,戴育茹来到南充市高坪区壁山村参与巾帼脱贫行动。“刚到这里时,村里的环境脏乱差,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拿了救济款就去打麻将。”在戴育茹看来,“怎么过上好日子”学问很大。“每一位贫困妇女,关系每一个家庭幸福指数。她是母亲,家庭中老人的赡养问题,孩子的教养问题,与邻居和谐相处问题,包括她自身的精神诉求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引导。”
在戴育茹的申请下,四川省妇联项目“幸福使者·农村志愿互助队”正式来到壁山村,开展扶弱济困、卫生督查、安全看护等志愿服务。“我们开办了母亲课堂,传播优良家风、科学家教和卫生健康等知识。通过这个项目提升了村民的思想意识,村民们有了明显的变化。村里文化活动丰富了,邻里关系和睦了,家庭和谐了,上麻将桌的人明显少了”。
一位妇女就业带活一家生计;一位妇女精神脱贫引领一家脱贫。四川省妇联主席吴旭说:“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习惯、行为养成等方面起到引领、传导等作用。为此,我们首创了‘幸福使者’家庭建设系列项目,通过组建‘幸福使者’队伍,促进良好家风进入千家万户。良好的家风家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撑,可以为陷入贫困状态中的家庭成员提供乐观的生活作风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农村“三留守”问题是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不能回避。四川省妇联针对农村“三留守”群体在生产、生活、安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实施了“幸福使者”进农村项目,依托六支专业讲师队伍,在贫困地区乡村妇女之家、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地开设“母亲课堂”,为家庭传播科学家教知识、传授创业致富技能、宣传政策法规、卫生健康等,帮助贫困妇女和家庭提升文明素养。“母亲课堂”在2016年已覆盖40%的贫困村,计划2017年覆盖到70%,2018年实现全覆盖。
社会化运作联合各界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而社会力量与贫困群体需求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四川省妇联通过工作项目社会化运作进行了探索。
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四川省妇联举行2017年工作项目发布会,面向社会发布了52个妇女儿童项目,项目总资金270万元,涉及妇女儿童维权、家庭建设、妇女儿童阵地建设等方面。这52个项目中的34个,其服务对象要求是16个贫困县的妇女儿童。
“我们将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困难妇女儿童帮扶、家庭文化和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以项目争取对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户的多元投入。妇联的优势在于‘联’,通过工作项目社会化运作,妇联组织才真正发挥‘联’的作用,将社会各界力量‘联’在一起。带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向贫困地区流动,形成合力攻坚的强大社会力量。”吴旭说。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表示,四川省妇联组织将巾帼脱贫行动和幸福家庭行动同时推进,取得了物质脱贫与精神塑造的双赢,而工作项目社会化运作模式,开辟了群团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更广阔用武之地。“在村里和社区,1个妇联组织的服务能力有边界,但如果让‘N’个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她力量’所迸发的能量是巨大的”。
(本报记者 王海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