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9日 星期二

    河南许昌:

    从“干渴之城”到“水润之城”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9日 01版)
    许昌护城河环通工程完工后开通游船。杨涛摄/光明图片

        【多彩神州·生态故事】

     

        河南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历史上有着“莲城”的美誉。但近半个世纪以来,许昌却成为缺水之城——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立方米,不足河南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0,供需矛盾突出。

     

        日前,许昌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成为全国第二个、河南首个通过验收的城市。从昔日的“干渴之城”到如今的“水润之城”,许昌,重现水韵悠长的“莲城”风姿。

     

    倒逼转型:治水先治污

     

        初夏,赶上风和日丽的好天气,许多市民沿着许昌市区清潩河岸边的栈道散步。阳光洒在清潩河两岸,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生机盎然,河道内碧水缓缓流淌。

     

        望着这幅人水和谐的画面,许昌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王玉庆禁不住感慨,这样的美好来之不易。

     

        “以前,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像清潩河这样穿越市区的季节性河流,污染问题很突出。水质多为劣V类,水生态环境恶化,市民们都把清潩河称为污水横流的‘龙须沟’。”王玉庆告诉记者。

     

        治水先治污。在点源治理上,许昌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停造纸、制革等重污染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产业,先后淘汰61条造纸生产线,压缩造纸产能22万吨。在面源治理上,许昌加快实施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截流等工程,累计截流排污口600余个,新建雨、污管网70余公里,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目前,许昌市污染物入河总量大幅减少,实行雨污分流后,水体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变为IV类和III类,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厂排水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河湖连通:水美城亦美

     

        如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护城河再现“十里荷花半城柳”的风韵;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现绿脉、水脉、文脉与市民生活的全面融合;漫步在许昌街头,“环河一条路、沿河一片绿、依河一串景”,难怪这座城市的人们会自豪地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清水流淌的风景里。”

     

        从“干渴之城”到“水润之城”的变化,得益于调水工程,也得益于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我们抓住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引黄调蓄工程等机遇,把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引至一地,解除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干渴之痛。”王玉庆说。

     

        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是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据了解,这项工程总投资55.5亿元,开挖建设芙蓉湖、北海、鹿鸣湖、秋湖湿地、灞陵湖等5个湖泊;在河流出入城区处建设4处大型生态林带,总面积10万亩;饮马河、清潩河和灞陵河“三川”穿城而过;运粮河和灞陵河环通、护城河环通并开通游船;形成一个多源互补、蓄泄兼筹的城市生态水系。由此,便呈现出“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

     

        许昌市水务局局长张业贵介绍,许昌作为中西部缺水型城市,合理确定河湖水系建设规模至关重要。因此,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在尊重原有水系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着力恢复河道自然属性,没有大挖大建、不造大河大湖,“五湖”都是依河而建,水面面积都控制在300亩左右,实现小河常流、小湖常清。

     

        从干渴之痛到美水润城,许昌市的生态改善显而易见。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回升2.6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除了宜居宜业,许昌的宜游功能也在提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许昌将水系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推进、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以水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服务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和沿河精品旅游线路,完善生态水系景区等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