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深圳罗湖:用创新撬动棚改“老大难”

    作者: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8日 04版)

        13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多栋楼宇,8300多户当事人,有着“中国棚改第一难”之称的深圳市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项目,在历经4个多月的协商谈判之后,整体补偿安置协议签约率已经突破97%。难度如此之大的棚改项目缘何能够取得高效、有序、顺利地进展?答案是创新。

     

        半年前,在罗湖的“二线插花地”棚户区,还能看到无规划无审批的一栋栋“握手楼”依山而建,楼外就是几十米落差的斜坡,杂乱的电线犹如一张张“蜘蛛网”,公共设施与消防设施极度缺乏。地质灾害、建筑质量、消防、治安、交通等安全隐患相互叠加。

     

        罗湖“二线插花地”被广东省明确为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015年“12·20滑坡事故”发生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启动实施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拔掉这颗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安全的“定时炸弹”。这一惠及9.3万居民的改造项目被确立为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一号民生工程”。

     

        罗湖区瞄准了制度创新这一突破口,在市规土委、市住建局、市法制办等市直部门的指导下,区委区政府组织各方力量,研究了28部相关法律、800万字法规条文,开展摸底调查和研讨论证数十次。罗湖区将创新精神融入棚改工作,探索出“政府主导+国企实施+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运作模式以及“标准+补助+奖励”的补偿模式。

     

        立足保障安居的出发点,罗湖区在棚改政策标准的制定中充分考虑了法律法规、当事人接受度和公众包容度等多维度的情况,腾挪的土地资源用于建设社会资源公共配套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制度设计上本着“下保居住,上管暴富”原则,首要保障棚户区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对超过规定面积以上的部分,则要限制。

     

        “为给棚改项目信息化决策工作提供准确依据,我们成立了信息数据审核部,严格流程与审计并强化监督,构建了由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监管三方面构成的‘棚改云’。”棚改项目承接方天健集团董事长辛杰说。“棚改云”涵盖了从信息公示、谈判签约、补偿款支付、拆除到回迁安置各阶段的全部工作,为罗湖棚改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截至目前,9.3万余居民基本搬离,清空交付房屋1139栋,拆除房屋522栋。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