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下基层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但能不能办实事、办好事又是另一回事儿。如何杜绝“花架子”式的走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1月,江苏南京开展了万名党员干部“走千企入万户 助发展促富民”大走访活动,着眼于“为企业办事不遗余力,为困难群众办事不惜成本,为上访户办事不亏原则”三个关键点,避免了走过场、一阵风,取得了突破和成效。目前,南京市已有7.4万多名党员干部投入大走访活动,2.25万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企业办事不遗余力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带队走访浦口区桥林镇,为这里的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国家一直在讲转型升级,但光靠企业,势单力薄,还需要政府多多支持。”在上汽集团桥林项目基地,项目负责人向吴政隆提出了问题。“你讲得很对,我们回去一定好好研究。”4天后,一场“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研究会”就在南京市政府办公大楼召开,行业专家和主管领导纷纷出主意、给意见,当场形成了9条支持意见,一些部门还立下了“军令状”。如今,这些智慧果实正推动着上汽集团一路向前。
“走访中多查探、多提问、多思考。”江宁区区长祁豫玮说,有了这“三多”,政府才能当好企业的“后勤部长”。他说,走访江宁一家企业总部园区时,发现园区企业普遍反映希望政府能够增强企业所引进人才的“归属感”。随后,江宁区在园区引进了银行、咖啡简餐店和精品超市等生活配套设施,用便捷的社区生活让人才扎下根,找到家的感觉。
为困难群众办事不惜成本
前不久,金牛湖街道茉莉花社区的许可然的爷爷领到了孙女的助学金,他告诉记者,这多亏了大走访。原来,今年六合区对有子女入学的1485户低收入农户家庭进行了“靶向走访”,并为其建立助学基金。迄今为止,已募集百万资金,近500名寒门学子从此不必再为一个书包、一盒铅笔发愁了。
走在家门口新修的水泥路上,广洋社区居民经如意很是高兴。“街道走访到我家,我提出希望重修家门口的黄土路,没想到一周后,就破土动工了!”经如意说,政府办事又好又快,现在再也不担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
“急民所急、思民所需。好事要做到群众的心坎里。”秦淮区委书记曹路宝说,半年多的走访,让干部了解到不少民生难题,也想出不少好对策。“目前,我们已完成18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消除了16条黑臭河道。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垃圾分类处理上做好文章。”
为上访户办事不亏原则
在鼓楼区信访接待室,老上访户王芳笑着在调解协议书上签上名字。王芳说,3年前他家拆迁后,因不满拆迁赔偿和安置方案,王芳便开始了上访。今年,湖南路派出所所长姜国文找到了他,成了他家的“常客”,每次到访都耐心地讲条例、说道理,还为王芳一家争取合理的经济补偿。“干部的大走访化开了我多年的心结,以后我再也不上访了。”王芳说。
在江宁区禄口街道,一块“包案小组”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记者采访了解,原来小组是街道同志自发成立的,他们分成两拨,一面在信访接待室“坐诊”,现场接待群众;一面主动去上访户家中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通过把“大接访”融入“大走访”,禄口街道今年已办结102件上访和信访案件,化解率达93%。
“处理上访和信访事项,必须实事求是、不亏原则。”江宁区禄口街道党工委书记万振华说,对待上访群众要以真心换真情,但不能无原则地大包大揽。
走访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员干部的一个永恒课题。走访还在继续,目前南京党员干部已经走访了1224个村(社区)、51.3万户群众、2.54万家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和2413个基层站所,群众、企业提出的问题正逐个被解决。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