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城镇观

    作者:庄友刚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8日 15版)

        当代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各国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不仅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发展而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度发展和新一轮的城镇建构。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该往何处去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并给予明确回答的重大时代问题。

     

    建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重大意义

     

        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正遭遇重大挑战,这种挑战关系着城镇化发展的不同性质、不同出路以及不同后果的重大时代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指导。

     

        第一,来自时代现实的挑战。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是这种成就最为充分的证明。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暴露出了大量问题,这些问题背后主要是资本逻辑在作祟,使得我国的城镇化方向过度地从属了资本的逻辑而偏离了为了人民这一根本宗旨。面对这些重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城镇观来加以指导和矫正。

     

        第二,来自对话的挑战。在当代指导中国城镇化的理论,要么是新自由主义,要么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实践正面临着理论源头失语的危险。从城镇化理论的研究现状看,我们的头脑正在成为国外思想的跑马场。这也是我们在理论上最具风险的地方。为此,我们需要的是正本清源,回到马克思,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战场,创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

     

        第三,来自原创学科的挑战。国内有关大学和研究机构为此开设了专题性的研究方向,针对当代城镇化问题展开了专门性的研究。但是,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城镇观却缺乏系统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仍处在一个零散碎片的状态。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首先需要马克思主义城镇观在理论上的系统创建。

     

        第四,来自中国化原创理论的需要。中国的城镇化是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历史进程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中国自身的城镇化指导思想却是长期缺失的,也因此造成了西方的各种城镇化理论在我们当下理论界充斥的状况。在与全球的对话中,没有我们自己的话语,亟须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填补这一空白,并与其他各种观念展开互通与交流。

     

    马克思主义城镇观建构的当代任务

     

        在中国语境中建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不仅要求根本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念与根本原则,同时也需要借鉴、吸纳马克思主义城镇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成果(马克思虽然没有对城镇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对城市的相关论述却蕴藏着城镇理论),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实践状况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这种城镇观不仅对当代世界范围的城镇化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具有直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首先,需要完整、准确、深入地理解和呈现经典作家的原初思想。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城镇思想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基本思想资源,不仅指明了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基础,而且指明了城镇发展的历史本质与终极价值指向,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审视当代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澄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镇发展的原初思想,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建构疏通了思想源头。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建构不仅是有源之水,而且必将在现实的发展中开枝散叶,成长为参天大树。

     

        其次,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现实。理论的建构以现实指向为客观基础和价值引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现实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城镇观在社会历史发展层面上的阐释和澄明,其进一步的发展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指导和引领。所有这一切都以全面、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现实为前提。这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当代建构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城镇观历史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指导作用以准确把握中国城镇化发展现实为必要前提。

     

        再次,批判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合理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城镇思想的当代发展未必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有些观念也值得进一步斟酌和商讨。但其不少思想是建立在当代世界历史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发挥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此意义上,国外马克思主义城镇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建构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审视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建构必然要求批判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城镇理论的合理思想。

     

        当前中国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研究的中心任务在于,在充分呈现马克思主义城镇思想原初理论和批判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关合理观念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实践为基础,创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城镇观,并以此来审视和指导当代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这既是中国城镇化实践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逻辑构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空间和城市问题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当代建构不仅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而且指明了理论进路。他们研究社会的根本进路是,在宏观澄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目光聚焦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分析。关于城镇的探讨也是如此,在宏观阐明关于城镇产生、发展的基本观念后,着重探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镇发展状况。由此,马克思主义城镇观的逻辑构架可以在三个基本层面上呈现。

     

        首先,城镇的历史发展与历史本质。在唯物史观视野中,城镇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最大的分工就是城镇与乡村的分化与对立。城镇与乡村的分离不仅表现为物理空间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城镇特有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城镇建构包括物质技术与社会关系两个基本层面,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两个层面的建构都具有历史的性质。就历史功能而言,城镇发展同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表现为双向的建构关系,一方面城镇发展受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制约,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基本路径。作为分工的产物,城镇社会关系具有历史的本质,消灭城乡差别是根本目标。城镇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

     

        其次,现代城镇建构中的资本批判。城镇空间的形成与布局是同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状况和阶级关系状况相对应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现代工业城镇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而且造就了现代无产阶级在城镇生活中空间权利和空间正义的严重缺失。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二重的性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镇发展也应做二重性的审视。资本关系的消亡是最终消灭城乡差别的历史前提。资本的创新本能也在城镇的建构中体现出来,当代空间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城镇资本化的发展,使得资本获得了更为灵活的积累方式。

     

        再次,当代中国城镇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审视。马克思主义城镇观为审视当代城镇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反思当代城镇发展在基本理路上仍然应指向对资本关系的历史性批判。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基础。利用资本关系促进城镇发展仍然是我们实现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然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必须控制和规范城镇资本化,着力解决好城镇发展为了谁、属于谁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性质、走向及历史后果的重大问题。

     

        (作者:庄友刚 系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