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青岛南部海岸线一路向北约十余公里,就来到了进出青岛的咽喉之地——青岛李沧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个古老又年轻、传统又现代的宜居之地。
早在上古时期,沧口(李沧区旧称)就有先民在此渔猎耕种、繁衍生息。悠久的发展历史,给李沧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城顶遗址,是青岛市内三区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文化遗存;大枣园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记载着北方乡村的人文图景;竹子庵的玄阳观,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见证了海滨之城的沧桑巨变……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厚:源于剪纸熏样的熏画,是旧时民间保存剪纸花样的一种方法,用烟火把剪纸原样“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上臧高跷,亦称脚把、柳木腿等,俗称“拐子”,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便于远近观赏,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除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远近闻名的脂渣制作工艺,至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还有吕剧、柳腔、明真观庙会、广陵派古琴等一项项文化遗产,都在传承中书写了城市历史文脉。
因为便利的交通环境,宋朝时期,沧口就有“粮仓海口”的美名,明朝万历年间沧口开口通商,又成为众多海船进行贸易之口岸,沧口港凭此而兴盛。
20世纪初,伴随着城市的崛起和经济前行的脚步,李沧区成了孕育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1902年,德华沧口缫丝厂创办,是青岛最早的轻纺企业,1913年,华新纱厂筹建,是青岛当时唯一的民族纺织企业。这里方圆十里处处纺织,人人做工,为中国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李沧区也像众多老工业区一样,迈出了“转型升级”步伐。依托优越的自然禀赋,李沧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这里“依山、傍水、拥湾”,山体12座,河流8条,胶州湾海岸线11公里,呈现出山海河城浑然一体城市风貌。这里有中国最美村镇毕家上流,有长达68公里的河流水系,“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落户李沧百果山森林公园,为世界呈现了一个绿色主题的盛会,也展示了李沧生态文化的底蕴。
北方的三月,山还未醒,海也硬冷,唯独梅花,俏生生、毫不谦让地盛开。那些本地的、外地的游客扶老携幼,带着积攒了一年的热情,迫不及待地涌向了位于李沧区十梅庵的江北最大梅园。整个梅园占地800多亩,山水相依,地势和缓,一百多个品种,一万多株梅花散落其间。梅花初绽时,星星点点、欲说害羞,引来一波波探春者;梅花盛开时,浓烈奔放、明艳娇媚,晃得赏花人时时眯起眼睛,惊叹连连。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李村河畔的柳岸书吧里,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朗读声。每年的4月到10月,李沧区“悦读·悦心”全民阅读活动就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民阅读作为李沧区一项持久的文化建设工程,覆盖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基层社区校园,营造了“人人有书读,处处书香浓”的美好氛围。
春风十里,繁花似锦,走进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在一座座静谧的小楼里,各种高精尖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周寿桓院士团队为记者演示了他们研发的最新产品——新一代激光内雕机,拍下一张照片,5分钟后,就可以在水晶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立体三维图像。院士港作为国内首创的院士园区,目前签约入驻了33位国内外知名院士团队,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不断发力,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高端项目。
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当一个全新的李沧浮现在人们视野的时候,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也感受到了越来越浓烈的幸福:近年来,李沧区累计投资2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所,建设标准达到全市一流水平。新医院也投入使用,解决了老城区无综合性医疗机构的问题,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全区居民打造了一个便捷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静静的李村河,泛着清清的涟漪,从崂山山脉的石门山麓一路流淌下来。“城市在花园里、花园在城市中”,这是所有李沧居民可观、可感、可知的现实。曾经烟囱林立的老工业区已渐行渐远,终成时代的记忆;一个“创业创新、宜业宜居”的幸福之城正如春花绽放,硕果可期。
(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本版照片选自光明图片 摄影:郭斌 艾松林 孙江正 王俊力 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