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2日 星期二

    从“小木匠”到“大工匠”

    ——记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白伟东

    作者: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光明日报》( 2017年05月02日 03版)

        【时代先锋】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白伟东研发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了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工人最高奖项。作为一名一线技术工人,他荣登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从一名“小木匠”成功蜕变为“大工匠”。

     

        1970年出生的白伟东,5岁那年,跟随转业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父亲,来到漠河县前哨林场。17岁初中刚毕业他就参加了工作。“工作初期,我从事林业机械设备的组装、拆卸和维修,这让我对机械原理着了迷,特别是对加工后的树木型材有着说不尽的喜爱。”白伟东说。

     

        1996年,白伟东应聘到漠河宜家木业公司(神州北极木业有限公司前身)任木工机械技术员,负责维护当时最先进的集成材自动化生产设备。这项工作需要丰富的电气一体化知识。“不懂,咱就学。”白伟东对着图纸和设备闷头学习机械原理,研究配件情况。有时,碰到一个技术问题弄不明白,他就通宵作战。

     

        两个月,吃住在车间,白伟东熟练地掌握了高精度进口设备的先进技术,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不少兄弟单位的进口设备出现问题,都请他去帮助解决。一时间,白伟东在大兴安岭和内蒙古林区名声大噪,当时很多公司以10万元年薪争相聘请,他都谢绝了。“以当时的收入来说,那真是天大的诱惑,但我舍不下大兴安岭的青山绿水,我离不开这方养育我的水土。”白伟东说。

     

        1998年,一个日本客户来公司订购6.2米长的集成材,而公司的指接机不足4.2米。日本专家说:“你们中国人做不了这样的事情。”白伟东憋着一口气,当即拍了胸脯,承诺3天拿出方案。他拿出了当年学技术的拼劲,72小时不眠不休,反复设计研究,最终,他成功了!

     

        乘势而上,白伟东转而研究落叶松结构材的加工,并对设备进行改造,紧接着又申报了4项国家专利。

     

        曾经有一段时间,白伟东的创新遇到瓶颈,研发停滞不前。通过反思,白伟东找到问题的症结:专业知识匮乏。此后,他开始自学《汽动与液压》《机电一体化》《林业起重输送机》等专业知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仅读书笔记就做了20余万字。2007年,白伟东考取了高级技师,通过自学,拿到大学本科证书。

     

        有了理论知识的补充,白伟东有了底气。2011年,他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计划课题——“落叶松结构结点设计研究与示范”项目,成为国家标准《结构用集成材》和《木结构设计规范》的参与修订者。与此同时,白伟东参与了同济大学牵头的“节能型木骨架墙体材料的研发”项目,参与起草与修订了国家标准GB50005《木结构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数据与技术资料。

     

        历时7年,由白伟东独立主持完成的《异形承载木梁拼板制造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木结构建筑领域迄今为止被授予的最高科研荣誉。这个项目共研发木构件加工设备25台套,尤其是采用指接技术、空心技术,可节约木材30%以上,使森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填补了国际空白。

     

        “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既需要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大国工匠,更需要从容独立、执着专一、务实创新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才是中国创造的内在支撑和恒久动力。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从来就不缺少工匠精神。延续传承这种精神,将是我一生的追求。”白伟东说。

     

        (本报记者 赵洪波 张士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