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8日 星期五

    碧螺春茶富百姓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8日 06版)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东山、西山岛绿意盎然,成片的茶树吐露新芽,茶香沁人心脾。现在茶季已过大半,茶农们都在紧锣密鼓采摘。今年71岁的茶农顾建生,一上午采了12.8斤青叶,中午背到东山镇御封茶厂卖了640元。对这个价格,顾建生十分满意,他扳着指头给记者算账:“青叶如果炒制炒青,5斤做1斤,售价才几百元,除去原料费和人工费,茶农基本没啥赚头,而现在以每斤50元直接出售给茶厂,每5斤就能赚250元。”

     

        碧螺春,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最为名贵,一过清明身价就“跳水”。这个怪圈,一直困扰着当地的茶农们。近几年,吴中区有资质的茶企开始“转型”,尝试以地产红茶“接力”绿茶。此举不仅将春茶产期延长至5月,也使茶农增收15%左右。据统计,今年东西山加起来有1000多户茶农也在做本地红茶。

     

        “红配绿”,正是吴中区发展碧螺春经济,推动茶农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已有千年历史的碧螺春原产于吴中区洞庭山。这里拥有天下独一的太湖山水资源,再加上果茶兼种,一体化生态模式,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守着这份天赐“家业”,如何让碧螺春茶撬动绿色经济、成为农民创富增收的“金钥匙”?

     

        “首先要擦亮原产地这块金字招牌。”苏州市吴中区茶业协会秘书长季小明告诉记者,2002年12月,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东山镇、金庭镇为洞庭山碧螺春茶原产保护地域。“特殊身份证意味着品牌保护,同时也是一道‘紧箍咒’。”季小明说,为保证原产地茶叶的传统和品质,吴中区在东山镇、金庭镇建成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立了洞庭山碧螺春的国家标准,对茶叶种植、管理、炒制等都有严格要求。今年,洞庭山碧螺春正式通过CFCC中国森林认证,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004年,吴中区组建了首个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东山镇碧螺村茶农袁永华是受益者之一。他和老伴承包了8亩茶园,扣除人工、肥料等成本,每年光卖茶叶就能赚5、6万元。袁永华说,过去的茶农,采、拣、炒、销一肩挑,一家一户“单兵作战”,既不了解市场行情,又缺乏营销手段和销售渠道,还时常遭到压价竞争。“自从加入合作社后,统一销售,省时又省心,采好的青叶再也不愁卖不掉,年底还有分红,收入比原来整整多了三成!”袁永华说。

     

        在吴中区,茶树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现在碧螺春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共40家,入社农户7498户,入股茶园面积1.5万亩。2016年,全区合作社销售碧螺春绿茶超12万斤,红茶超6万斤,产值超亿元。

     

        从原产地保护到龙头企业、合作社,洞庭碧螺春形成了品牌化经营。

     

        走进东山碧螺山庄,但见粉墙黛瓦,小巧别致,极具江南自然韵味。作为吴中区首家五星级农家乐,这里更像是一座江南茶文化博物馆,有专门的茶艺师表演碧螺茶道,每日接待大量海内外游客。吴中区深挖茶文化内涵,释放生态“红利”,通过举办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碧螺春茶拍卖会和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促进茶经济与旅游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在这里,茶农不仅卖茶,也“卖风景”“卖文化”“卖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苏雁 李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