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推出这组调研报告很及时,让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找到了工作方向。”贵州省文明办副调研员武燕表示,移风易俗是一件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希望这样的调研能够常态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垫厚实的文明底蕴。近日,光明日报先后推出5篇“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调研报告并配发短评,引起热烈反响。
“移风易俗顺应了群众心理”
“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豫东地区“天价彩礼”愈演愈烈;状元酒、谢师酒、搬家酒、开业酒、剃头酒、参军酒,贵州部分农村地区大办酒席名目繁多且又不断推陈出新……5篇调研报告都深刻揭示了农村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的真实情形,引发了很多共鸣。
甘肃兰州市第十中学教师马得清看完调研报告后说:“这几篇调研报告问题意识很强,指出了农村风气的共性问题。有些地方,新农村建设上去了,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风俗观念陈旧,移风易俗困难。”
由于经常去基层考察调研,云南省楚雄军分区政委赵建华对调研报告中提到的问题深表认同,“婚丧嫁娶、起土上梁、乔迁升学……这些农村常态化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人文情怀。但是现在夹杂了太多功利意识和攀比心理,传统礼俗变成了陋俗,败坏了社会风气,加重了农民负担。”
福建省晋江地方文史研究专家粘良图长期研究民俗问题,他认为调研报告揭示了大操大办背后的农民心理。“陋习流弊历史形成、由来已久,已经使很多人苦不堪言。很多群众想变又不愿出头、盼改又不敢主动。而移风易俗顺应了群众心理,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调研报告在光明日报“两微一端”上推送后,引起了网友热议。网友“观渺”留言说:“农村一年请客的礼钱多得要命,找个借口就办宴席收礼,破坏了道德风俗。”网友“yuanfang9090”也表示:“大操大办,已让农民苦不堪言,这样一种风气必须要遏制。”
基层治理抓住了“关键少数”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5篇调研报告都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在推动移风易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比如,福建晋江市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让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主动作为。贵州安顺市建立了具有操作性的领导机制,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从调研报告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基层治理抓住了“关键少数”,充分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上率下地推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榜样。
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赛云秀看完调研报告后告诉记者,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党员干部言行举止流传度高、示范性强,容易为群众所模仿,移风易俗要着重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工作。
“农民都有从众心理,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有声望的人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晋江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陈淑端同样认为,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抓住“关键少数”就能引领“绝大多数”。
“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给我们工作提供了典范。”陕西省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表示,将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党员干部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以群众自治引导农民形成文化自觉
无论是优序良俗,还是陋风流弊,都是孕育于民间,遵循于乡里。移风易俗必须要以群众认可的方式来推动。这次调研报告选取的5个调研点都注重群众自治,通过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强化红白理事会功能、发挥新乡贤作用等,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周其森表示,通过光明日报刊发的调研报告,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在推动移风易俗过程中,政府犹如编剧,起的是顶层设计的作用;干部犹如导演,起的是组织协调的作用,而广大农民群众才是这台大戏的主角。要避免出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供需脱节、政府和干部自编自导自唱、而广大农民则成为看客的尴尬局面。
“调研的这几个地区都不是依赖政府强行推动移风易俗,而是通过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抵御恶俗陋习,并取得良好效果。”中南民族大学讲师蒋永红说,一代人的文化观念并不会因为一纸文件就轻易改变,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导他们形成文化自觉。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认为,这几篇调研报告充分证明了只要通过科学的方法,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群众自治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实现德治、自治和法治的统一。
山东省巨野县宣传部部长程凤鸣近日号召该县干部认真学习这几篇调研报告,他告诉记者:“我们在长期的基层工作中发现,只要抓住党员干部带头和群众自治这两点,就一定能把移风易俗这件好事办好。”
(本报记者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