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的时节,广西各族儿女沉浸在歌声的海洋里,一系列歌圩节庆活动,从“三月三”开始,陆陆续续唱响八桂大地,贯穿了整个农历三月。
关于“三月三”,白居易有诗云:“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作为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以壮族为典型。2014年,“壮族三月三”成功申遗,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传统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
为唤起壮乡人民的文化记忆、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广西将“壮族三月三”列为法定假日,全体公民放假两天。其间,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为主题,全区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通过历史溯源、传统重温、现代融入,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山歌迎客、绣球传情、铜鼓祈福、壮锦达意,连日来,广西14个地市近1000场活动次第登场,12个世居民族同胞和海内外宾客载歌载舞,赶歌圩、赏美景、尝美食、购特产,唱响新时代的壮美和声。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同胞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庆佳节。歌圩节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或在远山旷野,或在广场坡地。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全村老小都会前来旁观助兴。小型歌圩一般有一两千人,大型歌圩可达数万人。
“壮乡歌海波连波,歌声飘满九曲河;鸳鸯湖畔歌声起,万人同唱《莲花乐》……”在河池市,身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山歌手个个精神饱满、引吭高歌,用歌声传达彼此间的情爱,颂扬民族团结,歌唱美好生活。
在天峨县更新乡仙人桥景区,12位“壮族歌王”从仙人桥溶洞中缓缓泛舟而来,碧水悠悠,歌声绵绵,7000多名游客听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在南宁民歌湖活动现场,传统的歌圩被玩转成当下流行的“快闪”;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板鞋舞、苗族爬坡杆、彝族打磨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再是演员单一的表演,观众游客也可亲自尝试一把,体验其中的乐趣与魅力。
在边城宁明县,一场主题为“骆越根祖祭·花山嘉年华”的2017宁明三月三“骆越王节”,引得东盟国家骆越后裔、旅美华人艺术家等上万人前来“寻根”。
沸腾了,广西。从革命老区到千里边关,从漓江之滨到北部湾畔,八桂大地成了人的海洋、歌的海洋。歌圩旁边,摊贩云集,商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前来赶歌圩的人提供食宿,无论是否相识,都热情相邀,盛情以待。
歌圩场上,熟悉或陌生的人们欢聚一堂,赛歌、赏歌、交友、传情。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以“碰彩蛋”“抛绣球”等习俗传递心意。“碰彩蛋”即歌手随身携带染色熟鸡鸭蛋,一边唱着山歌,一边碰彩蛋,既为互相取乐承欢,亦可示意定情;“抛绣球”则是当姑娘看中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对方,表达爱慕之情、定情之意。
除了动听的歌会,五色糯米饭、艾叶粑、发糕、水油堆、壮粽等广西特色美食也令人大快朵颐,在尽享视听盛宴的同时,让味蕾也尽情过一个“节”。
传统好戏之外,“壮族三月三”还搭上了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的“快车”,近年连续推出的“壮族三月三”电商节,将现代技术和产业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实现精神和物质“双丰收”,使“壮族三月三”更富活力与魅力。
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壮族三月三”不仅让壮乡民众为自己欢歌,更引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同歌共舞:在南宁民歌湖酒吧街,周代的祓禊、魏晋的曲水流觞、唐代的丽人游春、宋元的户外游艺、明清的祈福簪花等表演,再现了传统的上巳节习俗;在防城港金滩,来自越南海河、芒街、平辽等地的文艺团体组队前来“赶歌圩”;在柳州山歌赛上,近30位来自俄罗斯、加拿大、古巴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歌手,与国内近20个少数民族的140多名歌手一同纵情欢唱……
“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既是一场民俗文化盛宴,也是和谐壮乡民族团结进步的一次集中展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八桂大地生根开花,全区各族儿女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正齐心协力脱贫奔小康,彰显了壮乡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正如台湾游客蔡淑所言:“每个民族的特色都展示出来了,都是融合的,我们都是一家人。”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歌不同。这个三月,广西处处是花海,八桂处处闻歌声。随着“壮族三月三”集体狂欢的落幕,各地“自选动作”接续发力,在桂西片区,一场声势浩大的“吼敢”歌会又掀高潮,来自百色、河池各县区及贵州、云南省邻县区的近万名民间山歌手,正在一展歌喉,各显风采。
(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