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

    日本资深大间谍宗方小太郎日记首次披露

    揭开中日甲午战争背后另一个战场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1日 09版)

        4月2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宗方小太郎日记(未刊稿)》新书首发式。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藏宗方小太郎日记首次全面披露,一批沉睡长达九十年、辗转流传、绝无仅有的密档得以公之于世,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他直击要害的情报影响了甲午战局

     

        宗方小太郎,字大亮,号北平,日本熊本县宇土郡人。1884年秋,20岁的宗方小太郎来到上海,1887年开始间谍活动。他长期在汉口、上海生活,不仅在公开身份掩饰下进行间谍活动,还直接参与了对日本间谍人员的培训。甲午战争后,宗方一直在中国活动,继续向日海军提供情报,联络各政治派别,直到1923年因病去世。他是近代日本间谍中最早到中国进行活动者之一,其刺探情报内容之丰富,活动范围之广,活动时间之长,遗留资料数量之大,均为罕见。

     

        1893年开始,宗方开始接受日本海军省资助,为日本海军提供情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宗方乔装打扮成中国人,潜入北洋水师驻地威海卫刺探情报。在此期间,他连续写了16封密信向日本海军汇报。北洋水师的战舰数量、详细番号以及执行护送任务、修理军舰、港口驻扎等情况基本被宗方知晓,这些精确的情报,使得日本海军能够掌握北洋水师的活动规律,为其制定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宗方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还体现在他与《马关条约》的条款制定有莫大关联。甲午战争后,宗方向日本海军省提交了一篇《对清迩言》,谈及战后的对华方策。拿这段文字对照《马关条约》条款,可以发现,两者内容相似度极高,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政府直接受到了宗方的启发。据宗方的日记记载,《台湾新报》及《日报》两报记述了他的经历,称:“起草‘割让台湾条约’文,作第一谕告文者,宗方氏也”,更是暗示宗方是《马关条约》始作俑者。

     

    历史风云背后的另一面

     

        甲午战争之前已经有大量的日本间谍在中国活动,战事爆发后,这些间谍活动更加踊跃。《宗方小太郎日记》的一大精彩之处,是揭开了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另一个战场,印证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对华侵略的史实。宗方的足迹涉及大半个中国,使得这批文献又有了游记的性质,成为对清末民初中国情形的珍贵记述。每到一处,他都记录下当地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等情报,内容极其细致。

     

        宗方在中国生活数十年,与中国许多知名人物有往来,日记提供了许多细节。他在日记里记下了对诸多晚清重臣和名人的印象,比如李鸿章、张之洞、文廷式、张元济、汪康年等。他积极联络中国的各政治派别,与维新派、革命党人、北洋政府政要多有往来,比如梁启超、孙中山、黄兴、徐树铮等。

     

        此次翻译出版的宗方日记始于1887年1月3日,止于1923年1月15日,极少间断,几乎涵盖了宗方在中国的所有活动。他的日记作为反映其生平活动和时代背景的一手史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目前学界对宗方的认识还相当有限,而宗方日记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一资料还有待更多方家的研究利用。可以预见,宗方日记的出版将为中日双方的学者提供研究上的便利和更多可能性。未来有关宗方小太郎和近代日本在华团体、近代中日关系、近代日本对华政策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深入,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也将更加深刻。

     

        (本报上海4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