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部分北方城市杨絮、柳絮飘扬,污染人居环境,影响居民健康。漫天飞絮反映出当前绿化模式存在哪些问题?破解这一问题应从何处着手?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林科院森林经理及统计研究室主任、首席专家陆元昌。
记者:当前的绿化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陆元昌: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杨柳飞絮是大自然的一个正常现象,飞絮是杨柳树的雌树种子在飞,絮是种子的衍生物。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森林覆盖率约为6%,需要快速绿化,所以就大量使用速生杨柳树种。这些几十年前营造的树种进入成熟期,春天杨柳树一开花,环境中的杨柳絮就多了起来,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反思起来,我们的问题是先大量采用杨树、柳树等速生树种造林,之后又没有随着形势变化,通过增加树种的方式来改进绿化造林的方式,绿化树种的选择较为简单,生态建设的步伐没有跟上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在治理杨柳絮危害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办法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彻底伐除杨柳树或通过消除杨树雄株而导致雌株败育等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利用挂吊瓶给杨树输入抑制剂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行,但从生物和经济方面看难以大面积执行。
记者:如何科学选择城市绿化的树种?消除飞絮是不是要对杨柳树一砍了之?
陆元昌:春天的杨柳飘絮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所以不能采取“一砍了之”的简单方法。首先,春天的杨柳飘絮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本身不是问题,只是它的浓度在空气中超过一定的阈值,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扩张速度太快,硬化面积过大,也是造成环境对杨柳絮的吸附和消融功能减弱的重要原因。
面对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伐除老龄杨柳树或疏伐一些特殊地区过于单纯和过密的杨树群,减少杨柳絮的数量,是无可厚非的应急控制措施。但是综合性问题需要综合的措施加以应对,比如现在普遍采用在某些重要或特殊的杨树绿化地段、在飞絮时段用雾化水枪直接清理,地面洒水吸附,及时清扫等都是有效消减杨柳絮的直接措施。这些直接干预是减少飞絮对人影响的有效措施,只是直接处理飞絮的措施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也不能持久。我们不能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定要认识到,杨柳飞絮是春天的自然现象,不可能也不必要完全消除,通过综合措施使其减低到一定浓度之下,就不会形成显著的干扰,一定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记者: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杨柳絮漫天飞舞的问题?
陆元昌: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增加树种多样性和景观斑块多样性,才是消除杨柳絮不良影响的根本方法。人类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这个要素的发展一定要与上层的陆地生态系统有基本的均衡格局,杨柳絮成灾的现象就是我们过多强化了速生树种的比例,而其他树种、野生动物、鸟类、小动物、土壤微生物、湿地、栖息地、食物链等陆地生态系统的成分退化了,所以治理也要从生态系统自身结构调整的角度展开。
从深层看,城市绿化体系就是人工—自然复合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结构,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本特征。增加城市绿化中的物种和景观斑块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是治理飞絮的根本途径。在那些只有杨树或柳树的绿化区域内,特别是城市街道,应该增加其他的绿化成分和绿化树种。但是简单地把杨树砍了换种其他树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单一性并引发另一种系统失衡的问题。合理的办法是在利用杨树的速生性实现快速绿化后,在杨树的株行间种植处于生态演替后期的其他树种,简单说就是较为耐阴、早期生长较慢但较为长寿的树种,比如枫树、樱桃树、槐树、银杏、栎树、椴树等树种,形成多树种的混交绿化带,垂直层上形成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绿化结构,和杨树形成交错的空间配置,在不影响绿化面积条件下减少杨树的比例,并对飞絮产生吸附和阻隔的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城市和平原地区的合理规划增加绿化体系中“野生动物岛屿”的食物源(比如橡子果、樱桃、核桃)和栖息地,从而增加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鸟类和小动物等野生生物这一关键要素;同时要尽可能分割和减少集中连片“钢筋水泥城市区”的硬化面积,增加并嵌入湿地、溪流、绿地、绿带的成分,提高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支持作用,是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发育和消减杨柳飞絮浓度的综合性治理措施。
总之,杨柳絮是城市绿化的生态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建设和调整才能根本解决。而调整的关键是增加树种的多样性、提高野生生物的食物源和栖息地水平,形成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良性循环,这是城市绿化景观生态系统建设中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治理飞絮的根本出路。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