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系列调研报告之四】
“生在江南水乡,死在泉州晋江。”这是外地人曾经用来嘲讽闽南沿海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说法。过去,福建晋江市办婚丧喜庆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攀比挥霍之风盛行,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近年来,晋江市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居民素质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社风民俗日益向上,社会风气不断优化。
记者近日走访晋江市及其所辖的安海镇、磁灶镇、深沪镇、龙湖镇、英林镇、金井镇等十余个村镇,深入调研晋江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新实践新气象。
坚持人的城镇化,助力城市品质与人的素质同步提升
晋江是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该市深刻认识到陈规陋习之所以盛行,根本上是由于人的素质提升没有跟上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年来,该市坚持把人的城镇化和移风易俗工作一体推动,全力破除闽南地区大操大办、炫富摆阔等陈规陋习,着力解决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实现城市品质与人的素质同步提升。
这几年,晋江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完善功能配套,新建一批文体中心、城市书屋、养老机构、公园绿地、美丽乡村,建成城市慢道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市民休闲生活有了更多好去处,市民精神追求有了更多好选择。同时,晋江市文明办先后举办了“倡喜事简办、创文明城市”“文明餐桌行动”等主题活动,让文明新风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
让群众在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中转变观念。在长期实践中,晋江市深刻领会到移风易俗不是一蹴而就的刻板要求,而是循序渐进的文化活动,文化问题最终还要靠文化的办法来解决。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该市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书香城市”,开设“国学讲堂”,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2017年春节前,一场“文明新风进万家”的社区巡回演出火遍晋江城乡,《厚养薄丧才有孝》《嫁妆》《赴宴》等一系列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原创小品、小戏,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在调研期间,记者观看了“文明新风进万家”青阳街道专场演出。节目中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把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融入其中,群众参与热情很高。
善用村规民约,让自我教化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村规民约孕育于民间、遵循于乡里,千百年来在构建和维护乡村秩序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晋江市大力推行婚丧喜庆改革的村规民约,全市392个村、社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村社规范,用这一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办法,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省办等理念变成行动。
把群众意愿转化为全村共同意志。在调研过程中,多数群众反映大操大办使他们不堪重负,但是碍于面子,又不得不隆重举办婚丧喜庆事宜。有群众讲到当地一个风俗:女方婚后第二天回门,男方要给参与宴席的每个人分发“女婿烟”,每包动辄四五十元,一场宴席下来,就得支出几万元,村民苦不堪言。晋江市顺应群众这种“想变又不愿出头,盼改又不敢主动”的从众心理,倡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帮助群众打破心理障碍。村规民约大都经过公议、公订、公示、公行等程序,做到了内容量化具体、措施奖罚分明、监督主体明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获得感。
影响一群人、带动一片人。在晋江当地流传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在推进村规民约实施中的作用尤其明显。晋江市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让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主动作为,使移风易俗从“小气候”成为“大气候”。龙湖镇浦头村老党员施宣阔简办八十大寿,捐资20万元修村路,当地群众特意为他撰制一副对联,称“六旬党龄再修村路、八秩华诞喜庆金婚”,施宣阔的行为也带动了全村自觉改变大操大办的陋习。
从共同约定的既定规矩到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经过几年实施,村规民约已经内化于村民心中,变成了他们的自觉行动。在调研的村镇中,95%的村民都反映很少大操大办,简办婚丧喜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能少宴请就少宴请,把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开展文体活动”。“过去比操办,现在比文化”,已经成为晋江群众的新风尚。
引导慈善公益,推进移风易俗与公益发展同频共振
晋江人有“输人不输阵”的面子情结,又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针对这一特点,晋江市因势利导,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的转变,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推动移风易俗与公益发展同频共振。
早在2003年,晋江市就向全市企业界发出“简办俗事,多行善事”的倡议,2015年又发出“最炫公益,不炫嫁妆”的倡议,号召全市人民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省办,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捐赠给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总会成立15年来,累计募集善款超过28亿元,仅移风易俗捐款就占一半以上。
当前,晋江市简办红白喜事、捐赠公益事业已经从“富人的修为”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独特的慈善文化。2016年以来,磁灶镇28个村简办婚丧喜庆节约资金用于支持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助困扶老累计超过3000万元。龙湖镇仑上村老人洪我界一直热心公益事业,他经常自制簸箕免费送给村民。今年4月,洪我界老人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儿子简办丧事捐出20多万元给村里做公益。该村党支部书记洪元元介绍说,老人的爱心在村里得到接力,现在很多村民自发捐款,有捐几十万元的也有捐几百块的。从2016年1月到现在,村民捐资已达180万元。“不比排场比慈善”在晋江市已逐渐形成新的文化基因,扩展成新的文化风尚。
(本报记者 刘江伟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