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

    作者:桑林峰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02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芳华刹那,精神永恒。廖俊波,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一位自称“樵夫”的“砍柴人”,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一直忙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四有”的楷模,是“两学一做”的标杆,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学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不仅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还要学习他“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方法和务实精神。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其目的就是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倾听呼声、科学决策。正因为经常蹲在灶边摸民情、身在现场谋发展,他抓创业,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他抓扶贫,什么能致富就让群众干什么;他抓人心,总能让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与廖俊波相反,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会场多、到现场少。问他们整天忙些什么,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问他们基层有什么情况,回答不是“形势一片大好”,就是驴唇不对马嘴。这些人之所以不喜欢去现场,要么是感到现场工作不好做,自己能力不够;要么是思想懒惰,不愿吃苦,不爱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也许有的领导干部会说,在会场听听汇报也能了解民情,看看下级报送的材料也能发现问题。不可否认,开开会、看看材料或多或少能掌握一些实情,但汇报材料的内容很多是经过“包装”的,有的早已不是“第一现场”,而是“第二现场”“第三现场”。俗话说,身到才能心到,心到才有实策。

     

        对领导干部来说,在现场、在会场都必不可少,关键在于时间分配。如果大部分时间都在会场,怎么了解实情、实施科学决策?如果说在现场是调查研究、倾听民意、解决问题,那么在会场就是充分讨论、民主集中、科学决策。廖俊波用他求真务实的一生,验证了我们党的一条成功经验,那就是“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

     

        “人生有涯,为民无涯。”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群众工作的主场在现场,只有在现场才不会走过场。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常常突发于现场,表现出很强的即时性、突变性和偶发性。如果不到现场、不感同身受、不换位思考,就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能让小事变成大事,小患酿成大患。特别是现在正处于精准扶贫的攻坚期,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干部就必须深入一线、身临现场,走村串户、摸透情况,进行精准指导、精准决策。否则,就可能出现返贪或假脱贫。

     

        在会场要有好会风。同样,在现场也要有好作风。那些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过路神仙”的做派,不是去现场而是“混现场”。在现场最重要的就是带着一片真诚、一份真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办事。如此,既能解疑释惑、解决问题,又能掌握民情、利于决策,真正让工作见效、群众满意、组织放心。

     

        (作者:桑林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