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星期四

    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辞世

    落花人去衣留香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0日 09版)
    徐玉兰 资料图片

        【追思】

     

        她是玉兰傲立枝头,96岁的人生见证了越剧曲折而又辉煌的一段历程;她是美玉通透无瑕,因为钟爱走上学艺道路,唱了一辈子越剧,恋了一辈子舞台;她是越剧坚定的改革派,她让人们知道原来越剧并不只是软绵绵,她让《红楼梦》里的“宝哥哥”活在了一代代观众的眼前。

     

        4月19日17点18分,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剧“徐派”艺术创始人徐玉兰于上海华东医院去世。70年前赫赫有名的“越剧十姐妹”从此又少一人。

     

        1921年,徐玉兰出生在浙江新登。从小爱戏的她是看着当地各路班子唱戏长大的。12岁那年,出身优渥的徐玉兰说服家中长辈让自己学戏,为了钟爱的越剧没少吃苦。“我唱戏不为钱,不为名,就是想唱戏。”她曾回忆:“早年演戏在庙里,演完小姐妹各自抱了一捆草,简单一铺就睡在庙里。在烂泥地,也要演出。”可就是早年的摸爬滚打,让她练就一身真本事。

     

        14岁到了上海,一边自己演戏,一边看人家的戏。徐玉兰很快在上海这个大码头成名,从老生唱到小生,唱红了半边天,也一步步开创了兼收并蓄、舒朗高亢的越剧徐派艺术。

     

        说起徐玉兰,绕不过那出著名的越剧《红楼梦》。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越剧院越剧二团接到创排大戏《红楼梦》的通知。虽然她此前也演过《宝玉夜探》等一些贾宝玉的戏,但都是年纪尚轻时的创作,也并未系统地读过《红楼梦》。时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徐平羽提出:主演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徐玉兰、王文娟要读10遍《红楼梦》,演王熙凤、薛宝钗等角色的演员要读3遍,群众演员要读1遍。

     

        就这样反复琢磨,徐玉兰创造的贾宝玉形象一点点鲜活起来。徐玉兰常说,表演要跟随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而变化,她最看重的不是唱腔身段,而是塑造人物的能力。她还总说,“搞艺术的必须要想得多!”“没有感情,没有自己,怎么会演得好呢?”

     

        都知道徐玉兰的“双哭”是一绝。一哭是《红楼梦·宝玉哭灵》,另一出则是《北地王·哭祖庙》。作为小生行当的教材剧目,同是撕心裂肺的哭,又都用的“弦下调”,却大不一样。《宝玉哭灵》的唱腔更为婉转,而《哭祖庙》的板式更为多变,采用导板、快板、跺板等,音调也高亢激越,感情悲愤壮烈,一改越剧悲戚柔情的风格,激越铿锵。

     

        徐玉兰认为,对于戏曲来说,传统很重要,没有传统就没有根基。“但在传统中融入新的素材内容更加重要。这也是越剧能够发展到今天拥有诸多流派、曲腔丰富的重要原因。”

     

        这几年,徐玉兰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但她始终牵挂着观众,牵挂着越剧的发展。2013年6月,汇聚九代演员的大型史诗越剧《舞台姐妹情》在逸夫舞台上演,盛况空前,92岁高龄的徐玉兰一听是要为越剧站台,义不容辞赶来压轴亮嗓,令满场戏迷和众多弟子感动不已。

     

        她曾说:“人的一生,如果能让爱好和事业相结合,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可以算是一个幸福的人。”

     

        (本报上海4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