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河南省渑池县深山,夜幕降临。该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又忍不住到后山转转,他牵挂着贫困户们的那些“养老树”。
64岁,患“膀胱癌”8年。对于张东堂来说,短短的几百米路程也很漫长,但老人步履蹒跚却又坚定不移。现在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每天吃5次止痛药。能让他撑下去的是带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的情怀:“与其等死,不如为群众多办点实事。”
种好“养老树”,蹚出扶贫路
四龙庙村位于渑池县东北约80公里之外的贫瘠深山。村子附近,有一个古地名叫麦尽,意思是到了那个地方,连麦子都种不了。四龙庙的地理条件,是五山四陵一分川。四龙庙村下辖10个村民组、18个自然村、385户人家。
这样的村子咋脱贫、咋致富?经过多年的摸索,张东堂带领深山里的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帮助家家实现三个“1”——种植1亩牛心柿、1亩花椒、1亩连翘。
2009年和2010年,张东堂连续两年组织村民到陕西富平县考察。柿饼是富平县的特色产品,村民通过柿饼发家致富。张东堂让村民来学习的不是如何做柿饼,而是看人家是怎么把柿树栽成片林的。
原来,四龙庙村不乏零星的柿树,柿树品名为牛心柿。由于这里昼夜温差大,牛心柿饼甜味足,明朝时曾被钦定为贡品。张东堂早就看中这一独特资源,号召村民成片种柿子。但村民不买账,丢给他一句“老古话”:柿树不成林。为了让村民打破老观念,张东堂便组织两批村民到富平县看当地成片的柿树和柿子产业。“看到人家真的做得很好,我们什么也不说了,回来就种柿树。”村民王恒祥说。
现在,村里成片柿树已达3000多亩。“家家有园子。”张东堂说,有了园子,才能保证不返贫。他设想,每家至少要有1亩柿子树,实际上很多户已经超过这个数了。
尝到了成片种植柿树的甜头,村民们这回容易想通了,按照张东堂的想法走,家家创造条件种花椒、连翘,每样不低于1亩。如今,全村成片的花椒树达2000多亩,连翘树1400多亩。“有了这些产业,保证老百姓50年内不返贫,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万元。”张东堂说,靠打工,老了怎么办?这些树,是致富树,也是养老树。
大山深处有漂流
除了带领乡亲们种柿树、花椒、连翘,张东堂还谋划着其他产业。
紧邻四龙庙村有两个旅游景区,一个是仰韶大峡谷,一个是赵沟古村。张东堂向村委班子说,旅游产业我们也要搞,通过旅游带动消费。经过请教专家、评估论证,张东堂决定做两个项目,一个是漂流,一个是万亩采摘园。
在张东堂和村委班子的努力下,四龙庙引进客商,建立玫瑰园漂流和万亩采摘园项目。2014年开始,漂流项目开始启动;之后,采摘园也对外营业。为宣传推介村里的旅游资源,张东堂和村委班子多次走县城、跑省城,找曾经在四龙庙村扶过贫、驻过村的工作单位。两年多来,漂流项目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采摘园也迎来了一批批客人。
“今年,四龙庙村又与北京客商签订了投资休闲养生度假村的协议,评估建成后每年可使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段村乡党委书记袁立东告诉记者。
“与其等死,不如为群众办点实事”
4月中旬,记者前往张东堂的家。门已落锁。老式的三房院落,高高的柿树枝伸向墙外。病痛的严酷摧残了张东堂的生命之树,但内心强大的力量,使他像这棵柿子树一样托起一树希望。“东堂叔到县里看病去了,身子疼得厉害。”邻居徐年珍说。
2009年,张东堂被检查患有膀胱癌。医生告诉他,好好治,好好养,还可熬5年。“老百姓还没富起来呢,我养什么养?既然时间不多了,那我更要加快干。与其等死,还不如为群众办点实事。”张东堂说。
张东堂曾做过一次手术,住了40多天院。回村后,他像没事人一样,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能活几年我说了不算,可怎么活我说了算。只要活一天,我就要干一天,这样生命才有价值。”
从2014年开始,张东堂明显感觉疼痛加剧。为了能坚持正常工作,他不得不服用止痛药,从每天1次到每天3次,后来每天要服5次。从2009年至今,张东堂已与病魔搏斗了8年,远远超过医生预言的5年大限。
“东堂心里有老百姓,想着他们怎么致富,这个念头一直在支撑着他,所以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村主任陈宝松说。四龙庙村有47家贫困户,每个村干部都包有几户。张东堂包了四户。近几年,张东堂自费买农药、化肥,送到贫困户家,每月还定期家访。
在外打工的儿子经常寄钱给张东堂,让他买药。张东堂却“克扣”部分药钱,给贫困户解决更多的困难。“这病太花钱了,还是省点给贫困户用吧。”
4月的四龙庙,山上的野生连翘花正是绽放的季节,满眼的黄色花朵迎风而舞。张东堂,如其中的一朵,悄然而立,送人芬芳。
(作者:王胜昔 高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