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薪火·高校里的创新创业】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想一想,如果在地球以外的无垠太空,有一颗属于你自己的“星”,那该是件多么酷的事情啊。而且,如果这颗星还是你自己亲自动手研制组装的,那可真是“牛上天啦”。“看起来像天方夜谭。可如今,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些事情我们都有可能做到!”面对记者采访,西北工业大学“翱翔系列微小卫星”研制团队成员、博士生杨中光兴奋地说。
2016年6月,杨中光所在团队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在海南文昌随“长征七号”一起飞入太空,各项试验圆满成功。
而更让这些青年人兴奋不已的是,2016年10月,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团队又以“黑马”之姿,击败了众多强手,从全国11万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全国总冠军。
“我相信,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颗自己的卫星。”杨中光说。
严格严谨:打造最强“追星团队”
走近这支“追星团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严”。这支由12名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对这个字可谓感触良多,体会深刻。
“在航天企业参观时我们注意到,技术员连上一个螺丝需要拧几圈,都有严格规定……这样的严格规范让我印象深刻。”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朱翔感慨道,“其实,在我们实验室内也是如此。在这里,没有‘可能、大概、差不多’这样的话。今天你偷懒犯迷糊,明天一定会反过来惩罚你。”
“研制卫星不是做玩具,我们需要绝对可靠。”朱翔说。
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余冬至,参与该项目一年多来,不知道熬过了多少个通宵,记忆深刻的“假期”就是“春节休息了7天”,但是也基本上是“睡”过去的,因为“太困了”。
而杨中光可以说是亲眼看着团队逐渐壮大的,也见证了团队更多的苦乐。“刚开始的时候以为制作卫星很简单,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越深入其中越发现研制卫星不简单,是我们想得太简单。”杨中光说。他和队友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行行修改代码,一遍遍反复试验。在别人认为的“困难”前,这些头发略显凌乱但眼神清亮的“大男孩们”摇摇头说:“我们遇到的不是困难,只有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卫星定制:你的“星途”你做主
“大众航天”的时代,卫星技术离人们并非遥不可及。
团队教师黄河介绍:“团队制作的微小卫星,大量使用的是商业级元器件,其成本与航天级相比少了很多。”而这样的卫星设计和组装,又都是“模块化”的组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快、省。”
传统卫星的研制生产多半是国家行为,微小卫星则可以由企业或个人来完成。“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个人甚至可以购买相关组件,自己组装微小卫星。”周军说,“就像搭积木一样,并不复杂。”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卫星私人定制的“风口”已经到来?
在周军眼里,这扇门其实已经打开,而且这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甚至,你可以拟定你所属的卫星的功能、轨迹等等应用,实现你的‘星途’你做主。想想看,你坐在家中,边喝茶边看着电脑,就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卫星……那该是件多惬意的事情啊。”
“我们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已经可以面向社会开放卫星定制服务,比如通信定制、地图定制、空间实验定制等。”周军说。与传统大型卫星长达几年的研制周期相比,立方星的研制周期只要3到6个月。这对有急需的企业或机构来讲,又是一个利好消息。
“我觉得五年以内,国内这个市场会变得很大。”黄河介绍,“现在是大学生在做立方星,也许过不了多久,它们将出现在中学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