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始,天津市各级各类图书馆将实施中文图书免押金借阅服务,这是天津市文广局精准收集群众文化需求信息,在“文化惠民”方面推出的新举措。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精准对接,推广“菜单”式服务,实行“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让百姓尝到了文化创新的甜头。
“活动天天搞,百姓冷眼瞧”,这是“文化惠民项目”长期存在的问题。天津文广局党委书记黄永刚认为,只有仔细聆听百姓的需求,将选择权交给他们,才能真正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天津将“以需定供”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切入点,运用新媒体手段收集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建议。文广局与北方网合作搭建了“公共文化民心桥”互动平台,开设了“我提建议”“公共文化服务名录”“文化动态”等版块,让群众不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详细了解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还可以向文化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河西区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构建了区文化中心、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三位一体”的群众需求反馈评价系统,通过对全区30万户居民公共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做到了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居民文化消费偏好心中有数。
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经过对群众文化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天津找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公共文化产品虽然规模较大,但“适销对路”的却并不多。为此,他们开始在内容提供上精准发力:群众艺术馆面向中老年群体,开设了国画、油画、书法、摄影、古筝等传统艺术门类的培训班;面向青年群体则着力打造“梦想家”这一品牌,话剧、民谣、爵士、摇滚轮番上演,为怀揣文艺梦想的青年提供筑梦舞台。此外,“农民点戏进农家”是天津北方演艺集团“文化精准服务”的杰作,他们把看戏的选择权交到农民手里,农民群众根据提供的“剧目册”和自己的喜好“点单”,确定演出剧目和演出时间。这项服务去年6月启动后,一个月的时间就有13场高水平演出送到了农民家门口,好评如潮。
“精准服务”效果好不好,还要看群众如何评价。天津为此专门建立了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定期对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出评价,倒逼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例如,针对群众反馈的“公共文化活动地域和时间局限性太强”的问题,天津将打造“数字群艺馆”作为重点任务,先后组织了“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圆梦”公众艺术展等10项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天津群艺馆副馆长崔玉杰说:“线上线下融合,使得群艺馆摆脱了坐落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演出时刻进行,表演永不落幕。”
(本报记者 陈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