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精准扶贫莫忘扶智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10日 02版)

        【精神扶贫纵横谈】  

        匡正扶贫工作“重物轻人”的现象,需要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的智识。扶贫干部要有对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对贫困群众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近来,各地扶贫成果捷报频传,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在中央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正确引领下,贫困群众物质脱贫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贫困”的现象则愈加凸显。一些地区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开始信宗教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大搞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活动,侵蚀了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

     

        精准扶贫,莫忘扶智。这里说的扶智,主要是指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智识,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正是因为一些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有品质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活动,宗教势力才得以滋生,封建迷信才大行其道,低俗文化才有市场,不能放任这种精神贫困发展成“集中连片区”。

     

        人的现实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如果长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迟早要出问题。从我国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来看,扶贫工作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考核评估主要侧重贫困群众收入水平等可量化的物质方面因素,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也往往“重物轻人”,疏于俯下身子,设身处地地思考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说物质扶贫是显绩,那精神扶贫就是潜绩,一味重显绩轻潜绩,很可能造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后果。

     

        匡正扶贫工作“重物轻人”的现象,需要着眼于提高贫困群众的智识。扶贫干部应摆脱完成扶贫任务的被动思维,建立起对扶贫事业的责任心,对贫困群众的真感情,既扶志又扶智,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推广,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让贫困群众从被动“输血”到生出“造血”的能力。

     

        推动贫困地区的精神扶贫,还必须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以往我们说“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往往侧重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拔掉穷根的根本之策。通过教育扶贫全覆盖,很多贫困家庭的命运得以改变。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刚走出村庄的孩子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改变贫困农村的落后面貌,还得依赖于常住农村的群众,这就要求赋予“扶贫必扶智”新的内涵,探索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贫困地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