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民间故事养活了我的灵魂”

    作者:一苇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8日 05版)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荻浦花海内,民间手工艺人创作的《白蛇传》石绘。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抢救“失落”的民间文学】 

     

        编者按

        近日,由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一苇整理重述的中国传统民间童话故事结集《中国故事》正在网络上众筹,引发不少网友关注。一苇本名黄俏燕,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一名乡村教师。2010年开始,她暂时放弃个人的文学创作,开启中国故事重述工作。经过6年工作,一苇选定中国根源故事300个,本书收集了81个她重述的故事。一苇说:“民间故事养活了我的灵魂。”

     

        为什么我想到要为中国孩子建一个中国故事库?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我是中国故事和唐诗喂养大的。

     

        小时候,我是一块“扭纹柴”,总要哭闹。我的祖父眼睛接近于失明,无法到田地劳作,只得在家带孩子。为了把我稳住,祖父说:“阿燕,不要哭,我给你讲故事。”故事里另有一个世界,非常神奇。我被迷住了,渐渐安静下来。

     

        2004年岁末,我去东莞市图书馆借书,顺手借回来一本《中国民间故事选》。我想要重温祖父讲过的故事,重温故事里那些迷人的情景。然而,我没能找着那些故事。那本书做得粗糙简陋,故事大多只有个梗概,干巴巴没有细节,字句读着毫无趣味。我老公也拿起那书,读到《牛郎织女》,他皱起眉头说:“好端端的民间故事,给整成这样,又土,又呆,又是大道理!”

     

        我老公是个地道的“愤青”,他给我指出了此生的伟大事业:“黄俏燕,我们小人物总可以做件实事吧——人家德国有格林兄弟,我们夫妻俩,不如学学他们,花个几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国民间故事,怎么样?”我欣然同意,当即拟定书名,说等那书写好了,就叫《中国故事》。

     

        后来,我先生意外离世。我想起了先生让我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或许我可以通过着手做这件事,远离那些悲痛的日子。

     

        于是我开始买书,每周上图书馆,每天在网上查找中国民间故事的资料。我读到钟敬文先生《中国民谭形式》,有45个中国类型故事,于是抄下来,做成我的第一份整理目录。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有了目录,就可按图索骥,一篇接一篇写下去。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记忆里魅力无穷的故事,我写下来竟会成为垃圾。

     

        我自卑得差点想要放弃。渐渐我发现,与格林兄弟相比,我讲故事的语言不地道,我笔下的故事未能呈现灵魂,也就不能打动人心。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开始专门针对一个故事做笔记,我抄下不同文本的精彩部分,慢慢揣摩,试着把故事的“鳞爪”整合起来,我再次述写它,发觉它在我的笔下活了过来。写好,我再次把《狗耕田》讲给孩子听,孩子被深深吸引。我一遍遍讲,每讲一遍,他都喜欢听。我再尝试给别家孩子讲,果然也都爱听。然后我做了最后的修整,《狗耕田》完成了。接下来,我以同样的方法,述写《燕子报恩》和《罗隐的故事》,写完我深感满意。就这样,我的《中国故事》,一篇接一篇写了下来。

     

        这件事进度很缓慢,有时候,整理一个故事,但是没能找到足够多的文本,我会暂时放下它,告诉自己应该静待机缘。我一再告诉自己,写得快,不如写得好。如果不能把此事做好,我写它做什么呢?

     

        2014年,我获得到西联小学支教的机会,我在班上设了一节故事课,抓住一切可以讲故事的机会。孩子最喜欢细节,喜欢如在眼前的动作描摹,喜欢绘声绘色的对话表演,喜欢真切有情的内心想法。小孩儿不爱听“小鸡崽哭着走回家”这样的概括叙述,他们要听“‘吱呜呜……吱呜呜……’,小鸡崽一边走,一边哭。眼泪‘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边一坨牛粪上。”只要我这样讲,小孩儿就不会走开,他们会缠住我一直问:“后来呢?后来怎样啦?”

     

        我讲呀讲,然后写呀写。

     

        也是2014年,我读到了刘守华老师的《中国民间故事史》,这本书让我顿感眼界大开,我在书中读到更多地道的中国故事,我重新做了一份中国故事目录与框架。我顺藤摸瓜,到网上书店买下刘守华老师所有的书。我鼓起勇气给刘老师写信,刘老师真诚地回了一封信,并慷慨寄来他珍藏的书和资料。由此我得以与刘老师交流,获得专业而智慧的指引。

     

        自从开始述写中国故事,我只觉得如堂·吉诃德般独自一人面对虚空作战。我嘲笑自己“傻人骑劣马,独战大风车”。嘲笑过后,又继续发傻,继续写下去。孔老夫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每每感到虚弱难过,总会以这句话勉励自己。

     

        (作者:一苇 本报记者 吴春燕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