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港】
这是一位传统技艺从业者的担忧——
来自云南大理南涧文化馆的施增菊,用“后继无人”来形容“南涧跳菜”的困境。跳菜是彝族的歌舞伴餐,也就是舞蹈着上菜。南涧,是“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然而当地熟悉掌握这一舞技的年轻人太少了,很少有人愿意留下来传承这一技艺。
近年来,我国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年轻人普遍对传统手工艺“不感冒”的现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一些传统技艺仍面临后继无人或传承“断档”的困境。如何让传统技艺“对接”当代青年,这是一个课题。在破题之前,我们要先解决好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呼吁当代年轻人勇于担当,主动承担起传统技艺的传承重任;但另一方面,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年青一代,更不能因此对年轻人进行道德绑架。
苗族姑娘吴治慧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29岁的吴治慧来自贵州黔东南苗州侗族自治州,她的家族有三代银饰制作历史。“父辈不希望这门手艺就这么没落,这个东西不能丢。”但吴治慧的心愿要想实现,是个很大的难题——每天面对单调乏味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下去,不如出去打工来钱快。
面对这个问题,一些地方从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等角度,找到了破题之道。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在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等院校,相继开办并恢复了景泰蓝、花丝镶嵌、玉雕、雕漆、京绣五个传统专业,探索建立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新型培养模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由于人才十分短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而且部分学生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北京的成功实践也说明,面对传统手工艺面临的传承困境,当下的解决之道,是要让青年能在传承中找到生存之道,不仅要让他们生存得好,更要发展得好。
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不感冒”,还面临着其他困扰——
在一次普查中,广东惠州文化部门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惠州每年都有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消亡或濒临灭绝。而在广东其他地方,尽管广绣、木雕等濒危技艺经过抢救已经起死回生,甚至成为“90后”“00后”的兴趣爱好,然而,传承人的流失率依然高达80%至90%左右。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把年轻人吸引到传统技艺的身边,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话语体系,让他们与传统技艺擦出“爱的火花”。
对此,广绣传承人梁秀玲的做法是,通过进课堂、进社区、入农家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市民喜爱和关注广绣;而景德镇瓷板画艺术家魏巍则把西方绘画风格与中国画的手法结合起来,创作出色彩艳丽、图案简约的瓷板画作品,一经展出便获得了很多年轻收藏者的关注,市场售价也比“老派作品”高出一大截。
而在互联网时代,拥抱互联网,也能让传统技艺焕发勃勃生机。比如,近日几位温州“80后”青年就研发了一款主打“技艺折现”的APP“民间”,并选择“中国传统技艺”作为突破口,志在继承和发扬温州当地的瓯塑、瓯绣、瓯剧、瓯窑等非遗传统文化,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和喜爱。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当下传承传统技艺,不应该是封闭式的,而应当与当代高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消费、新业态等进行充分结合。唯有求变、求新,才能发现传统技艺传承的新密码。
(作者: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