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观察】
提到《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人们会联想到商务印书馆;提到二十四史等传统文化古籍,会联想到中华书局;提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会联想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到各类大百科全书,会联想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这些风格各异、影响深远、打造过众多优质图书的品牌出版社,同属一个国家级大型文化机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这一国内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目前拥有下属公司29家。到2017年4月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将迎来15周年华诞。
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
在1月公布的上年度数据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和净资产首次跨上百亿元平台,资产总额接近两百亿元,进入“三百亿”集团方阵;连续8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第4次荣获“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走出去综合排名第一,连续4年入选“全球出版50强”,连续2年入选“亚洲品牌500强”,首次入选“中国品牌500强”并位列第29,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与成立时的2002年相比,到2016年,中版集团的资产总额从48.71亿元增长到192.84亿元,增长了295.95%;营业收入从30.55亿元增长到103.76亿元,增长了239.64%;利润总额从1.75亿元增长到9.09亿元,增长了418.86%。
经济指标的强劲增长无疑是值得骄傲的,然而,集团的追求却远远不止于此。
“保持增长是我们践行文化使命的资本。”这支出版“国家队”的掌门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表示,从市场角度讲,中版集团和其他出版集团一样,都是市场主体;而站在国家使命、文化担当的角度,作为“国家队”,就应该比其他出版单位理解得更深,把握得更好,做市场的同时,还要始终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
十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版集团始终保持做强做大出版主业的战略定力,在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深耕细作,领先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走出了一条中版特色发展道路。
一方面,集团站在高端、学术的视角,以打造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为抓手,着力组织构建代表“国家标准”的国家知识体系。其中包括确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85个学科的主编,构建国家百科知识体系;完成《辞源》百年来的第二次修订,出版《新华字典(第11版)》,构建国家语言工具书知识体系;完成“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的《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修订,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二辑)》等,启动“海外中文古籍总目”工程,着力构建国家古籍整理知识体系;出版“中国文库(500种)”“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00种)”“三联经典文库”“茅盾文学奖系列”《中国京剧百科全书》《中华民国史》《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等,构建中国近现代学术经典知识体系;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版)”(500种)等,构建世界学术经典知识体系等等。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大众类图书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谭跃说。因此,另一方面,集团坚持以“大家的品位,大众的口味”这一宗旨,来打造大众喜爱的品质读物。《看不见的森林》《草木缘情》《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等引领自然博物图书热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故宫营造》《极简中国书法史》《中国传统绘画史纲》等引领古代文化图书热潮,《晚明大变局》《秦崩》《楚亡》等引领传统历史图书热潮。
十八大以来,集团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好书”榜、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占有率等12项重要出版指标上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30多个获奖榜单上,集团图书累计上榜150余种次,连续位居全国第一。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版好书”成为国内各大好书榜的常客,《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们的中国》《〈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极花》《北鸢》《重读先烈诗章》《长征(修订版)》《生死关头》《供给侧改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等图书,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走出去”的文化担当
1937年,由著名记者斯诺所撰写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出版。图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和记述中国,在海外引起巨大轰动,几十年来仍不断重印再版。受此启发,由中版集团旗下中译出版社负责实施的“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启动。作为这项计划的第一批成果,在刚刚结束的伦敦书展上,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忆当年》、印度汉学家狄伯杰的《中印情缘》(中英文版)和英国学者Michael Dillon参与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发布。书中讲述的充满真情实感和个性色彩的故事,生动地向世界展示了发展中的中国和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集团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积极尝试。
自成立起至今,中版集团始终在服务国家大局、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探索、创新。
“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是我们在国际出版中最大的话语权,也是各国对中国出版最感兴趣的两大话题。”谭跃表示。遵循这一思路,十八大以来,集团通过现代视角输出传统文化图书,数量达900种,语种17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输出15个语种。此外,还通过厉以宁、铁凝、贾平凹、毕飞宇等名家讲中国当代故事。
构建多元平台,是集团“走出去”的重要支撑。集团一方面积极搭建翻译平台,例如通过北京、伦敦四次翻译家恳谈会,签订60多个翻译项目,建立百名翻译家名录,集聚了傅高义、顾彬等欧美著名汉学家;创办牛津大学翻译出版中心,吸引20余位翻译人才等。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平台,例如“易阅通”作为全球数字图书交易平台,签约国内外出版社、图书馆500多家,覆盖机构用户4万多家,在100多个国家开通了24小时直供的按需印刷系统,已成为国内最大、国际一流的数字出版资源中盘商。
经过多年研究,集团发现,通过高校研究机构和汉语学习人群形成传导,是培育海外市场的关键。围绕这一点,集团采取了颇为有效的进著名高校、进研究机构、进汉语课堂等“三进”措施。
集团的海外布局也日益优化,与企鹅兰登、施普林格、威科、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国际一流出版机构深化了合作关系;与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向“一带一路”国家大规模输出重点图书;在海外成立了2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网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多管齐下,中版集团文化“走出去”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连续5年版权输出全国第一,连续4年入选“全球出版50强”,获伦敦书展首次也是唯一的主席大奖“国际出版卓越奖”、阿富汗总统杰出贡献勋章和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逐步成为世界关注中国出版的标志性企业。
抓住机遇打造数字集团
“十二五”之初,刚刚上任不久的谭跃总裁和集团领导班子明确了以“三六构想”为核心的集团未来十年发展主体战略,即:通过实施内容创新战略、品牌经营战略、集团化战略、数字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六大战略”,努力实现“现代化、大型化、国际化”这一“三化目标”。
数字出版工作,开始被集团放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在集团整体工作中越来越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
“数字化既是挑战也是商机,既是危机也是重大的发展契机。在这历史性的转型关头,我们既不能惊慌失措,丢弃传统出版,相反要在别人萎缩的同时努力拓展增量;也不能反应迟钝,失去数字出版的发展机遇。”对于外部生产环境的急剧变化,谭跃保持了这样清醒的判断,他提出,“数字出版是整个内容产业正在经历的一次重大变革,集团公司必须利用一切条件进行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
因此,在推进数字化战略方面,集团的基本定位是:建设以集团优势内容资源为基础,开放式、国际化、延展性的内容集聚、传播、交易和服务功能的综合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了五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平台:
古籍平台。重点以中国重要古籍文献为基础,建构最权威、最规范、最准确的大型整理本古籍数据库,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包含了“二十五史”“通鉴系列”“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等经典系列。
工具书平台。重点以“辞书语料库”和“百科术语库”等为基础,以百科三版立项为契机,建立数字工具书的编纂、发布平台,以多渠道、多载体、多形态提供社会化服务,构建最具权威的专业化数字工具书服务平台。
大众平台。集团将加强人文社科类电子图书的运营平台的建设,实施精品化、高端化路线。通过自主平台,自主定价和运营,拓宽集团公司电子图书的销售渠道,扩大电子图书的销售数量,形成规模效应。
国际平台。国际平台是集团公司数字出版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对于全面提高我国对全球数字出版资源的聚合、保存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是集团公司打造数字资源进出口“中盘”的重要手段。
语联网平台。中译公司通过平台运营、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多功能地整合语言服务,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翻译市场的占有率。
经过几年的建设,集团的数字出版业态正在进一步形成,一批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重点数字化项目取得可喜进展。
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数字版,将建成具有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内容精准、发布权威的“国家网络百科知识体系”;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我国最权威、最专业的整理本古籍400多种,已在中外近200家图书馆和机构安装使用,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中文古籍数据库;商务印书馆的“百种精品工具书”,成为“工具书数字出版的成功典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工具书数据库;“译云”作为全球领先的互联网翻译出版平台,覆盖32个语种,日均访问量达1亿次,营收2.43亿元,利润3701万。2016年全集团数字化业务营收12.72亿元,增幅45.13%,保持全国纯数字出版领域营收第一的领先地位。
经过持续的改革发展,中版集团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出版主业为核心的特色发展道路。集团的文化影响由产品延伸到企业,由业内扩大到业外,由国内传播到海外,更好地履行了“文以载道、商以传道、创新弘道”的国家使命和文化担当。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走过十五年的中版集团,已迈上“三百亿”的新台阶。这艘越来越大的航母,又将驶向新的征程。
(本报记者 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