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呼吸的城市·森林城市建设】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植树正当其时,我国各地组织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大地增添了一抹新绿,森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
目前,全国已有118个城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有80多个城市正在开展创建活动,还有13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然而,目前森林城市建设依然面临建设与管理如何衔接、增绿与产业如何协调、体制与机制如何创新三道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
1.建设与管理如何衔接
走进江西九江,峰峦叠翠、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地萦绕,处处呈现出“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这是九江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展示的新貌。
绿色是九江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
九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彬杨介绍,森林城市创建的重中之重是“扩大绿面、增加绿量”。九江通过重点项目工程带动,对中心城区各类空地、边角地、公共地实施增绿补绿、见缝插绿,打造了一批“点线面”绿色亮点工程,市民出家门500米就有休闲绿地。
随着森林城市创建的加速推进,一座座生态城市成为我国版图上的绿色明珠。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森林城市建设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步伐,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地增加森林面积、保护森林资源的有效手段。国家林业局对176个“创森”城市的统计显示,近两年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约3500万亩,每个城市年均20万亩左右,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随着更多森林城市的建成,林地的管护问题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如何破解重建设轻管护的积弊,成为各地探索的关键所在。
“森林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林木的管护也要因地施策,科学管理。针对沿海林场土壤盐碱含量高的特点,在栽植女贞、中山杉、水杉、弗吉尼亚栎树等树种后,还采取了加强排水、增施复合肥料等养护措施,确保这些树种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茁壮生长。”江苏盐城大丰沿海林场场长祝文斌介绍说。
为了提高树木成活率,不少地方正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专业绿化公司负责种植、管理、护养林地。
“我们还鼓励群众参与义务植树和城市绿地与树木的认建、认养、认管,努力实现参与社会化、建养多元化、管护长效化。”林彬杨说。
2.增绿与产业如何协调
在河北秦皇岛昌黎县,有个葡萄沟远近闻名,被当地村民称为昌黎的吐鲁番。
走进位于昌黎十里铺乡西山场村的葡萄沟景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葡萄,办起了农家乐。过去的西山场村十分贫困,为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西山场村村民结合山区特点开始种植葡萄,既美化环境又有了收入。
如今的西山场村,森林覆盖率达95%,每年接待来此踏青赏花、观景摘果的游客达40万人次,森林城市建设的绿色惠民效应已经显现。
“森林城市创建,不仅要促进当地的森林资源增长,增加群众生态福祉,更要通过绿色产业的发展增加百姓收入,实现惠民富民。”张建龙说,这些年,许多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都通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改变了城市的基本色调,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培植了以森林为依托的一批绿色产业,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促进了城市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
在福建省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看来,森林城市建设强调常绿、彩叶、花色等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产业带动城乡绿化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要通过各地林产基地、绿化苗木基地规划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原料林基地、优质笋竹基地、苗木花卉基地、森林药材基地、森林食品基地、香料林基地、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基地等,以森林文化旅游强农富民。”骆沙鸣说。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要坚持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致富之路,做到既要保护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又要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河北省承德市林业局局长王江说,目前承德市经济林达到925万亩,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仅果品产业就覆盖了7.2万名贫困群众。
3.体制与机制如何创新
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提高城市绿化率。然而,由于城市造林用地极度短缺,资金投入也存在不足,增加造林增绿面积,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
“在内容上,既注重植树造林,也强调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在组织上,既注重政府主导,也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张建龙说。
张建龙告诉记者,城区用地不足,除了立体绿化外,还可充分挖掘潜力,见缝插针营造绿地。
除了城市内河沿岸、城市道路沿线,很多城市还通过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市民进行屋顶绿化,为城市增绿。
对绿化屋顶的市民,陕西西安市政府专门给予补贴。“花园式绿化每平方米补助285元,组合式绿化每平方米补助220元,草坪式绿化每平方米补助180元。”西安市创森办主任、农业林业委员会副主任任新昌介绍,有了政府大力倡导,一时之间,屋顶绿化蔚然成风。原本无地造林的西安城区,自2011年来屋顶绿地以每年10万平方米的增幅迅速扩张。仅2015年,全市各区就新建屋顶绿地12.2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立体绿化475处,屋顶“森林”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
“在资金投入的创新中,‘撬动’是一个关键词。”秦皇岛市林业局局长张西敏告诉记者,秦皇岛市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造林,让企业、农户在为城市增绿中实现共赢。过去两年来,市财政投入资金2.3亿元,带动社会投入6.9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0万亩,义务植树1300万株,为城市森林建设增添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骆沙鸣建议,为创新森林城市建设机制,各地还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市场主导的森林城市运作机制,结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实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相映、山海联动、绿美相拥、产城融合”,有效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城市生产力、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