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4月1日,是上海电影译制厂建立60周年的日子,这使我们有机会从声音的角度再次回顾出现在中国银幕上的外国电影。在60多年的日子里,上译厂连同其前身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为我国几代观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上译厂建立后至今的60年来说,它译制了1500多部外国影片,群星辈出的配音演员,以他们创造的独特的声音艺术为中国的电影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电影配音,本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配音工作者把电影原作使用的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为了观众接受的方便。但是,上译厂的配音演员,却将配音升华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他们用声音对原作进行了再创造,一些外国电影中的台词成为让中国普通观众津津乐道的桥段。今天,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报出这些配音演员的名字,邱岳峰、毕克、孙道临、乔榛、李梓、孙渝烽、刘广宁、童自荣,包括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向隽殊等等,正是他们用声音作为“道具”演绎的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使中国的普通民众看到了璀璨的世界,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通过众多配音演员的二度创作,那些来自异国的电影人物被赋予了中国色彩,他们不仅走进了中国观众眼里,而且走进了中国观众心中。邱岳峰在《简·爱》中配的罗彻斯特、李梓在《叶塞尼娅》中配的叶塞尼娅、童自荣在《佐罗》中配的佐罗,都以其独特的嗓音超越了原作中演员的声音,为作品开拓出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他们在声音上的表现魅力甚至连国外的原作演员都叹为折服。《茜茜公主》在德国的原班创作人员到上海听过翻译版后,惊呼比他们的原作更出色。饰演佐罗的世界级影星阿兰·德隆在听了童自荣为《佐罗》的配音后,甚至表示“再也不想在中国亮嗓”,以免破坏自己在中国观众中的形象。在人物众多的《战争与和平》中,乔榛配的彼埃尔、杨成纯配的安德烈、尚华配的老包尔康斯基公爵、毕克配的库图佐夫元帅、盖文源配的拿破仑都各具特色,令人难忘,通过他们的声音艺术,使托尔斯泰这部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巨著成功地进入了中国的普通百姓之中。
配音演员们在声音这个有限的天地里创造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除了他们自身在音色上有天赋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艺术有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与书面翻译不一样的是,电影配音除了与前者一样的要求以外,还要求用语尽量通俗化,演员吐字的嘴型要与银幕上说外国话的演员的嘴型基本吻合,因此难度超过了书面翻译。上译厂在翻译家陈叙一主持工作期间,定下了“剧本翻译要有味,演员配音要有神”的厂训,并作为“传家宝”一直为上译厂所遵守。哪怕是一句普通的台词,演员们也会反复研磨人物心理,使声音为人物形象加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尚华要在家里把台词练习十遍以上,才会走进配音室。童自荣在配《佐罗》时,当佐罗以侠客身份出现,他就穿上厚重的劳动鞋以达到在声音上铿锵有力的效果,当佐罗假扮贵族出现时,他又穿上软拖鞋以体现其优柔雅致的特色。在日本影片《望乡》中,受尽苦难的阿崎婆有一段撕心裂肺的痛哭,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赵慎之在配这段音时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反复揣摩,以至在配音室里的在场人员听到她配的音时无不动容,而她自己在配完这段音后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天连中饭也咽不下去。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与国外同步欣赏到最新的电影作品,在文化教育普及以后,年轻观众可以方便地观看外国原版片,电影配音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逝去,配音演员的偶像时代也已经成为历史。但是,电影配音演员所创造的配音艺术是电影发展史上一份难得的瑰宝,那些“天籁之声”,是我们永远的美好记忆,永远值得我们珍爱,而配音艺术家们在配音艺术上追求完美的艺术探索和他们的贡献仍然是艺术创造所不可缺少的。令人惊喜的是,从2015年开始,上译厂开拓了对外译制业务,要将优秀华语片译成外语介绍给国外观众。这为配音艺术打开了新的天地,老一代在配音艺术上所创造的经验将由新一代配音工作者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