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缭袅透紫炉,清静禅堂佛像多……”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内,一场由昆曲、锡剧、扬剧、苏剧、南京白局、淮剧等多个门类地方戏节目组成的文艺会演,赢得了在场数千名师生的接连喝彩,表演这些戏曲的都是该校学生。这次文艺会演,也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开设戏曲课程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现。
地方戏曲传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自2005年启动地方传统音乐进课堂以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逐渐摸索出一条“培土育林”式的教学特色化路子:通过“戏曲进课堂,育林造师资,培土育粉丝”的方式,不仅解决了中小学戏曲教学“一师难求”的尴尬局面,更解决了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难题。
戏曲进课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寒假作业会演上,大三学生陈鹏宇演唱了昆曲《牡丹亭》的经典片段《游园》。陈鹏宇说,学院开设了假期学习“一曲、一谱、一字、一书、一论”课程,每个假期学一段地方戏,4年下来就能学8段地方戏。
“戏曲已经成为我们音乐类师范生的必修课,其他专业的师范生要学习江苏地方戏曲鉴赏课。”音乐学院理论与器乐教研室教师孙婷说,将戏曲引入教学课程,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很多学生毕业成为教师后,都学以致用,主动当起了地方戏曲文化传承者。
“作为最年轻的80后南京白局市级传承人,我很感激母校。”南京市红太阳小学德育处主任张自卫说,“多亏学校开设了地方戏曲文化课程,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白局的魅力。”张自卫告诉记者,上学期间她选修了南京白局的相关课程,第一次听南京白局就迷上了,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拜南京白局省级传承人黄玲玲为师。“昆曲、扬剧、锡剧等,每一堂戏曲课,都有学生在课堂中入了迷。”
育林造师资
“戏曲进校园不是简单搞几场活动。开设戏曲课程除了需要配套的教材以外,更需要大量‘张口即唱’的教师资源。”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振亚说,找不到教师,是“戏曲进校园”最大的困难。很多中小学都希望给学生开设戏曲方面的课程,无奈缺少师资。
“注意手势、动起来……”大三学生季青青正在沭阳第一实验小学淮剧实践基地教小学生练习淮剧。季青青说,学习了家乡淮剧后,有时候会把戏曲融入生活中,比如推门、走路等。“希望把自己喜爱的戏曲带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亲近家乡地方戏,热爱家乡的文化。”
“我们已培养了近千名会唱戏的学生,毕业时南京、无锡等地的中小学都争着要。他们在学校中开设的戏曲课程,非常受孩子喜爱,家长也非常支持。”周振亚说,“我们培养的不是戏曲演员,而是一批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传教能力的老师。”
培土育粉丝
“在地方戏曲发源地学校,学院都建立了实践基地,在校学生都要去实践基地上课实践,教授地方戏。”周振亚说,目前学院建立了昆山市东方幼儿园昆曲实践基地、无锡羊尖实验小学锡剧实践基地、沭阳第一实验小学淮剧实践基地、南京市红太阳小学南京白局实践基地等,并指导编写了《太湖一枝梅》《家乡的淮剧》等校本课程。
“在南京市红太阳小学南京白局实践基地,课前预备和午间活动期间,校园里放起了戏曲名段;老师们动手办起了‘梨园花开满校园’黑板报,讲解戏曲知识;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们绘制戏曲脸谱。”张自卫说,南京白局已经完全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
“学校里所有小学生,个个都知道南京白局,不少学生说唱得非常好,甚至还获得了南京市的表演金奖、全国的二等奖。”张自卫说,在校园里看过、学过几出戏,孩子心里就会埋下戏曲文化的种子,逐渐爱上戏曲文化。一些孩子甚至常常带着家长去看戏,现在不少父母也入迷了,父母孩子都成了戏曲“粉丝”。
“我们不仅在育林造血,培养师资,更在培土输血,培育粉丝。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唱戏的老师,他们再去教学生唱戏,这样就能让地方戏热起来。”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