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推行的“民生工程”,今年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宁夏两会审议“民生报告”,也已是第九次了。今年1月,记者作为新闻出版界的自治区政协委员,出席了宁夏十届政协的第五次会议。
宁夏两会审议“民生报告”始于2009年,作为连任两届的自治区政协委员,记者最早接触并审议了“民生报告”;作为《光明日报》记者,记者最早报道了这个创举;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宁夏的普通市民,记者也感受到了“民生计划”带给老百姓的实惠。
9年前,记者是以欣喜和赞赏的语气来报道此事的:“与以往不同,出席宁夏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和出席宁夏九届政协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的文件袋里都多了一份文件:这就是由自治区政府秘书长所作的《关于2008年民生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民生计划草案的报告》。审议‘民生报告’,也成为本次会议增加的内容和亮点。”
自治区政府此前曾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2009年民生计划的内容,共收到各方面报送的1206条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自治区政府按照急事急办、雪中送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科学、积极、慎重的态度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理、分类、提炼,最终确定30件能够办得到、办得好的实事为2009年的民生计划。
自治区政府是把“民生计划”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的。除了自治区副主席亲自牵头抓落实外,自治区主席也要亲自过问、督办。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办理过程还要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群众的监督。这样制定民生计划、推行民生计划、审议民生计划、监督民生计划,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拳拳爱民之心。
2010年,自治区领导到贫困山区调研时发现农村许多中小学生都不吃早餐、吃不起早餐,有的只从家里带一个土豆、一块干饼充饥,为此,自治区决定在中南部贫困地区实施“学生营养早餐计划”,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并将此事列入了当年的民生计划,受到广泛的赞誉。
此后,宁夏70%以上的财政收入都用于改善民生,改善民生的步伐也明显加快。教育均衡、卫生惠民、支农惠农、扶弱助困、文体下乡、危窑危房改造……这些民生工程,有效地缓解了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居住难、出行难等状况,引来一片赞誉声。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解决教育问题,宁夏作出了不懈努力。特别是实施“民生计划”以来,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大,改善的步伐明显加快。在每年制定的“民生计划”中,教育都占有很大比例,且都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实质内容。其中,2016年的“民生计划”中有多项都是教育方面的:“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许多项目,都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一年,宁夏有306所农村学校接入了宽带网络,有26万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初中学生在“营养改善计划”中受益,普通高中贫困生全都建档立卡、免除了学杂费,有20.6万各个阶段的贫困学生得到了救助。
限于地方财力,宁夏的“民生计划”只能量力而行,解决问题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仅就资助贫困大学生而言,还需要多管齐下,更少不了社会救助。“因学致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还大量存在,而“普惠性”的救助,有时是杯水车薪,还需要调动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给予一对一的资助,对特困人员给予特别的关怀。
(本报记者 庄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