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76万人;相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超过27万个,在城乡社区和相关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服务站(科室、中心)13697个。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日益成为政府关心、社会需要、百姓欢迎的新型社会服务业态,在助力保障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展平台建设,探索职业体系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以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专业机构培育、行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社会工作行政部门为主导、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工作格局。
为促进社会工作行业健康发展,各地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截至目前,除国家层面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外,各地共成立了519个涵盖省、市、县的地方性行业组织,安徽合肥、河北保定等地率先实现了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在区县和街道乡镇的全覆盖。这些行业组织广泛承担政策研究、教育培训、服务评估等职能,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民政领域、民政范围率先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并积极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区矫正等相关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截至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及其他相关组织已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27万余个,其中北京、上海突破4万个,全国范围内成立了5880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重要平台载体。
壮大人才队伍,拓展服务领域
2006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为20万人。多年来,各地通过职业水平考试、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在岗培训“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长到76万人。
北京等地制定了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天津等地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对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上海等地实施了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截至目前,各地依托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等,平均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30万人次。
2013年,民政部牵头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三区”计划,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从发达城市地区延伸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内容涉及日间照料、残障康复、社区融入等十几项内容,创新形成了驻队式、建站式、项目化等多元化服务模式。组织实施了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68家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220个示范社区和316个示范单位。
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扩大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是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目标。
北京、上海等地以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为抓手,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山西、安徽等地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两工协作”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弥补基层社会治理力量不足。
浙江省嘉兴市、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等地,积极发挥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宣传倡导、资源策动的优势,逐步形成了社区建设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性格局;山东省泰安市创造了“菜单式”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了群众个性服务需求与志愿者专门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既降低了政府管理服务成本,又拓展了社会服务范围、融洽了居民关系、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出现了社工的身影,并在社区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记者 任欢)